相對效能因子法的理論基礎是所有化學物作用機制相同,但毒性潛能有差異。以一種化學物作為指示化學物,其他化學物的關鍵效應劑量與指示化學物比較,從而獲得目標化學物的相對效能因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相對效能因子
- 外文名:relative potency factor
- 簡稱:RPF
套用,類似指標,
套用
使用 RPF 法進行累積風險評估時,以一種化學物作為指示化學物( index chemical,IC) ,其他化學物的關鍵效應劑量與指示化學物比較,獲得目標化學物的相對效能因子,從而對每種化學物的暴露進行標準化校正,獲得相對於指示化學物的總暴露,然後與指示化學物的健康指導值比較,進行風險特徵描述。指示化學物通常為同組化學物中研究最清楚、具有大量可用毒性數據、且毒性數據具有最小不確定係數的化學物。
RPF 法透明、易於理解,通過採用指示化學物對同組化學物的毒性進行標準化校正,但計算過程比較耗時。使用 RPF 方法進行的累積暴露評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指示化學物的選擇。
類似指標
相對效能因子( relative potency factor,RPF) 與毒性當量因子( toxicity equivalency factor,TEF) 、效能當量因子( potency equivalency factor,PEF) 均屬同一類 方 法,被 用 於 二 噁 英 ( PCDD/F )、有機磷、N-氨基甲酸甲酯等的累積評估中。
這些方法都需要在一組具有共同作用機制的化學物中確定一個“指示化學物”,然後以各化學物的效能與指示化學物的效能的比值作為校正因子,對各化學物的暴露量進行標化,計算相當於指示化學物濃度的總暴露。因此指示化學物的選擇很重要,通常依賴於毒理學資料和專家的判斷,一般選擇劑量-反應關係資 料 充 分 並 且 毒 性 相 對 較 高 的 化 學 物,如PCDD / F 中的 2,3,7,8-四氯代二苯並二噁英。此 RPF 法評估結果依賴於指示化學物的選擇和毒理學資料的質量,指示化學物數據的不確定性將會顯著影響風險評估結果的不確定性。另外,當各化學物間存在著明顯的協同作用時,不適合用本方法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