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相對效能因子

慢性相對效能因子

相對效能因子法農藥累積風險評估常用的一種方法, RPF法的理論基礎是所有化合物作用機制相同,但毒性潛能有差異。使用RPF法進行累積風險評估時以一種化合物作為指示化合物(index chemical , IC ),其他化合物的關鍵效應劑量與指不化合物比較,獲得目標化合物的相對效能因子,從而對每種化合物的暴露進行標準化校正,獲得相對於指不化合物的總暴露,然後與指不化合物的健康指導值比較,進行風險特徵描述。

急性相對效能因子和慢性相對效能因子的區別就是作用效果是急性暴露還是慢性暴露。急性暴露是一次暴露後較快出現反應,慢性暴露是長期的作用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慢性相對效能因子
  • 外文名:Chronic relative efficacy factor
  • 指示劑:指示化合物
  • 包括:急性、慢性相對效能因子
  • 處理:對暴露進行標準化校正
  • 目的:風險特徵描述
累積膳食暴露,累積風險評估方法,相對效能因子法,暴露評估的聯合效應,

累積膳食暴露

兩種或以上可引起相同健康效應的化合物通過不同途徑和媒介共同引起的總暴露稱作累積暴露,而通過膳食途徑的累積暴露,稱為累積膳食暴露。在過去的幾年裡,人們越來越關注通過食物和環境同時暴露於多種化合物的健康風險。即使單獨暴露於具有相同作用機制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沒有健康風險,聯合暴露於這類化合物的風險,可能需要引起關注。有機磷農藥由於高效、廣譜、經濟、易降解等特點,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廣泛套用。與此同時,空氣、水和食物中有機磷農藥殘留,使人群暴露於多種有機磷農藥,干擾人體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生殖系統等的正常功能。多種有機磷農藥的聯合作用與單一種類有機磷農藥產生的毒作用存在很大差異。Moser等測定了5種有機磷農藥混合物的相互作用(毒死蜱、二嗪農、樂果、乙醯甲胺磷和馬拉硫磷),發現在低劑量時5種農藥混合物具有增強效應,而此劑量水平的單組分卻沒有可觀察效應。如果忽視農藥的累積性暴露,將導致低估消費者的農藥暴露風險。

累積風險評估方法

累積風險評估方法的前提是化合物之間的作用方式必須是基於劑量相加,即,化合物之間沒有互動作用,每種化合物的單獨的劑量反應曲線是平行的。累積風險評估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危害指數法(hazard index,HI),累積風險指數法(cumulative risk index,CRI),相對效能因子法(relative potency factor,RPF)、參考點指數法(reference point index,RPI)、聯合暴露邊界比法(combinedmarginofexposure,MOET)以及生理毒代動力學法(physilologically based toxico kinetics,PBTI)等,每種方法各有優缺點。

相對效能因子法

是農藥累積風險評估常用的一種方法,RPF法的理論基礎是所有化合物作用機制相同,但毒性潛能有差異。使用RPF法進行累積風險評估時以一種化合物作為指示化合物(index chemical,IC),其他化合物的關鍵效應劑量與指不化合物比較,獲得目標化合物的相對效能因子,從而對每種化合物的暴露進行標準化校正,獲得相對於指不化合物的總暴露,然後與指不化合物的健康指導值比較,進行風險特徵描述。指示化合物通常為同組化合物中研究最清楚、具有大量可用毒性數據、日毒性數據具有最小不確定係數的化合物。
急性相對效能因子和慢性相對效能因子的區別就是作用效果是急性暴露還是慢性暴露。急性暴露是一次暴露後較快出現反應,慢性暴露是長期的暴露。

暴露評估的聯合效應

近來,人們越來越關注通過食品和環境暴露於多種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有的具有聯合作用,能夠增加或降低毒性效應。因此,在暴露評估中,需要考慮聯合效應。有研究表明,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多種有機磷農藥被套用到食品中。聯合暴露於多種有機磷農藥混和物的毒性日益受到關注。
目前常用的累積風險評估方法中,HI法簡便迅速,但各化合物的健康指導值的確定並非基於共同的觀察終點,因此,若HI大於1,還需要基於共同的觀察終點重新制定各化合物的健康指導值,對HI進行校正。RI法與HI法互為倒數,沒有HI法簡單易懂,具有與HI法相同的局限性。RPI法和MOET法互為倒數,最後的判斷中要為整組化合物確定一個組的不確定係數。RPF法透明、易於理解,通過採用指不化合物對同組化合物的毒性進行標準化校正,但運算過程比較耗時一。使用RPF方法進行的累積暴露評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指示化合物的選擇。然而,Wilkinson等研究表明,若同組化合物使用相同的觀察終點、相同的種屬以及相同的不確定係數,則無論使用哪種累積風險評估的方法,結果都是相同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