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鎮

相城鎮

相城鎮,隸屬於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地處高安市西南部,與上高縣新界埠鄉毗鄰,距市區45公里。全鎮總面積129.7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4.4萬畝,山地面積7.78萬畝,水域面積2.7萬畝,轄11個村(居)委會,151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23671人(2017年),通用贛語方言,均為漢族江右民系。主要姓氏有:吳姓、況姓、簡姓及胡姓等。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區劃人口,地理氣候,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基礎設施,鎮區建設,

歷史沿革

相城原為象城。因附近有象山橫畫,並有土城圍列,故名象城。原因“象”與“相”同音,而濱變為相城。該鎮位於市域西南部。東接太陽鎮,東南連建山鎮,西南臨田南鎮,西靠上高縣新界埠鄉,西北鄰上高縣泗溪鎮,東北與灰埠鎮交界。鎮政府駐楊柳坪。鎮區內有礦山水庫、相城墾殖場、錦江牛場、原渡埠農場、洪都農場等駐鎮單位。鎮區距高安城區45千米,距新余市區53公里,距昌樟高速公路20公里,距浙贛鐵路支線珠山站及建山站均只有12公里。省道黃付公路貫穿南北,縣道太界公路橫通東西,交通便利。
民國時期屬3區,區轄華陽、德義2鄉和太陽鄉一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屬4區。合作化時期屬相城區。公社化時期為超英公社。1961年屬相城區,區轄華陽、相城、泉港3個公社。1964年撤區並社,合併為相城公社(駐地相城村)。1976年駐地遷往楊柳坪。1984年撤銷相城公社,設立相城鄉。1997年撤銷相城鄉,設立相城鎮至今。

區劃人口

2012年該鎮下轄黃笯、華陽、嚴家、石梅、棠山、冷塘、會上、相城、官塘、善坊10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173個村民小組轄區。常住人口23671人(2017年)。人口自然增長率5.19‰。轄區總面積129.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908公頃(水田2358公頃,旱地550公頃),山林面積5186.7公頃,水域面積1793.3公頃。

地理氣候

境內丘陵地伏,石灰岩分布於東半部。海拔平均200米左右,峰勢山差峨,有的群山並列,重疊連綿;有的平地突起,孤峰屹立,千姿百態。境內氣候溫和,年最高氣溫38℃~39℃,最低氣溫零下4℃。其中1991年12月29日為極羰最低氣溫,零下13℃。無霜期270天,年降水量1700毫米。冰雹災害過多,尤以相城、官塘、善坊一帶嚴重。

自然資源

相城縣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境內處石灰岩地貌,有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白雲石、煤、瓷土等礦產資源20餘種,尤其以石灰石為最,據探明,僅地面儲量就達3億立方米,占高安市的三分之二以上,且品質優良,易於開採。境內還擁有天然溶洞30餘處,其中以漳滸洞、蝙蝠洞、書院洞、消水洞、白沙洞等最為有名,共洞腹博大精深,巧奪天工,雄奇瑰麗,冬暖夏涼,且與青山秀水相連,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經濟發展

2012年,該鎮工農業總產值10.0986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5176億元,工業總產值6.5810億元;財政收入36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509元。農業以種植水稻、棉花、紅薯為主,全年糧食總產32655噸,其中稻穀29096噸;棉花總產1180噸。養豬養牛歷史悠久,年出欄生豬12.43萬頭,出欄內牛6900頭,出籠家年293萬羽。工業以生產碳酸為主,與田南、建山一起被譽為高安的“銀三角”。商業以華陽和楊柳坪農貿市場為依託,相繼擴建、改建集貿、竹木、仔豬、耕牛等交易市場,集市貿易成立額2億元以上。
相城素有高安的農業重鎮之稱。全鎮盛產糧、棉、油、豬、牛以及水產品,年產糧食2.4萬噸,棉花1萬擔,油脂1000噸,年出欄生豬2.5萬頭,牛存欄1萬頭,水產品1500噸。其中以“棠山粉皮”、“相城老酒”等特色產品,享譽四方。鄉鎮工業和個私民營經濟發展較快,圍繞打造建材之鄉,先後辦起了大理石廠、鈣粉廠、建材廠、輕質碳酸鈣廠、建築公司等企業,目前正在籌建水泥廠,工業產值突破1億元。2002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65億元,財政收入544.27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550元。被評為高安市全面發展先進鄉鎮。

社會事業

2012年末,該鎮有幼稚園10所,在園幼兒685人,專任教師34人;有國小12所,在校學生1829人,專任教師118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有國中1所,在校學生1020人,專任教師77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 %;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有醫療衛生機構1個,專業衛生人員44人,其中村級衛生所24個;血吸蟲病得到有效控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20834人,參保率97.7 %。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6戶,210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75戶,915人。五保戶供養人數178人,其中集中供養75人。農村廣播電視覆蓋率90%。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省道黃付公路貫穿南北,上(上高)樟(樟樹)公路橫貫東西,形成一縱一橫兩條交通大動脈。境內有一所3.5萬伏變電站,程控電話、移動、聯通網站也已開通,並辦起了一所完全中學、中心衛生院、有線電視,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集鎮興辦了日供水6000噸的自來水廠,為全鎮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鎮區建設

2012年鎮區共有路街6條,總長5150米,全面實現綠化、硬化、亮化、美化;建有街心花園,文化休閒廣場、紅旗廣場、文化長廊、文藝樓、大型電視螢幕、步行街等公用設施;建有居民住宅區3個,占地4公頃,建築面積7.66萬平方米。鎮區面積擴大至3平方千米。2012年被評為全省生態文明鄉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