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iāng hè
引證詳解
1、相互諧調。馬王堆 漢 墓帛書甲本《老子·道經》:“意(音)、聲之相和也。”
唐 劉禹錫《
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
青螺。
《
老殘遊記》第十回:“箜篌丁東斷續,與角聲相和,如狂風吹沙,屋瓦欲震。”
清· 林覺民《與妻書》:“當哭相和也。”
2、此唱彼和。南朝·宋·
鮑照《代堂上歌行》:“箏笛更彈吹,高唱好相和。”
宋 蘇軾 《和黃魯直燒香》之一:“且復歌呼相和,
隔牆知是 曹參 。”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 周作人 自壽詩,誠有諷世之意……群公相和,則多近於
肉麻。”
記載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二十六《相和曲》解題:“《古今樂錄》曰:‘張永《元嘉技錄》:相和有十五曲,一曰《氣出唱》,二曰《
精列》,三曰《江南》,四曰《度關山》,五曰《東光》,六曰《十五》,七曰《薤露》,八曰《蒿里》,九曰《觀歌》,十曰《對酒》,十一曰《雞鳴》,十二曰《烏生》,十三曰《
平陵東》,十四曰《東門》,十五曰《陌上桑》。十三曲有辭,《氣出唱》《精列》《江南》《度關山》《東光》《十五》《薤露》《蒿里》《對酒》《雞鳴》《烏生》《平陵東》《陌上桑》是也。二曲無辭,《觀歌》《東門》是也。其辭《陌上桑》歌瑟調,古辭《艷歌羅敷行》‘日出東南隅’篇。《觀歌》,張錄雲無辭,而武帝有《往古篇》。《東門》,張錄雲無辭,而武帝有《陽春篇》。或
雲歌瑟調古辭《
東門行》‘入門悵欲悲’也。古有十七曲,其《武陵》《鵾雞》二曲亡。’按《宋書·樂志》,《陌上桑》又有文帝《棄故鄉》一曲,亦在瑟調。《東西門行》及《楚辭鈔》‘今有人’、武帝‘駕虹霓’二曲,皆張錄所不載也。”明
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夫人手績以供兩尊人,盡斥奩具以佐公(
袁可立)於學。丙夜機杼,軋軋與伊吾聲相和。”
“相和歌’’曲調考
引論
樂府曲調名最為混淆的要算“相和”、“清商三調”及“大曲”。南朝人於曲調分合,已有異同。沈約《宋書·樂志》 “瑟調”與“大曲”分列,放在“清商三調”下。 估今樂蜀勘引王僧虔《技:蜀勘 “瑟調”與沈約所謂“大曲”列在一起,不另立“大曲”一目,這是第一點不同;《宋書·樂志》 “相和”與“清商三調”分列,《技錄》 (據《通志》所載)則“平調”、 “清調”、“瑟調”均列在“相和”中,這是第二點不同。王、沈是時代相近的人,分目的差異已是如此,所以後來鄭樵作昭臣是勐就兼采二說,並存不廢。而郭茂倩的爍府詩集》關於“相和”“清商三調”“大曲”的分目,也仍然依據鄭氏;不同者,是他把凡在《技錄》中屬於“瑟調”的“大曲”,仍歸入“瑟調”,只讓一首《滿歌行》占著“大曲”的領域。
《
宋書·樂志》分目詳細,似乎可為根據。但王僧虔時代在前,又是關心音樂的人,對於“
清商三調”尤其注意(他的《樂菇勘上說: “今之‘清商’,實猶銅雀。魏氏三祖,風流可懷。”見妹書·樂志》),他不把“平調”“清調”“瑟調”另立“清商”一目,而統列在“相和”下,自然也有他的道理。依此依彼,都有問題,所以近代人對於樂調的區分發生許多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