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是地方性史書。起源於東漢,完備於明清。修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定州志》始修於明代弘治六年,經嘉靖、萬曆、和清代康熙、雍正、道光、鹹豐年間,共編修八部州志(含輯要、續志各一部)。光緒年間,曾編修,未成。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刊行《定縣誌》。1998年出版《定州市志》記事到1989年,2017年《定州市志1990-2008》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州志
- 外文名:Dingzhouzhi
- 作品別名:《直隸定州志》、《定縣誌》
- 創作年代:明、清、民國、共和國等
- 文學體裁:方誌
- 作者:倪璣、王大年、寶琳等
- 價值:系統、詳細的記載了定州市歷史
卷數 | 標題 |
---|---|
一 | 佚失 |
二 | 賦稅、官師 |
三 | 人物、選舉 |
四 | 識雜 |
卷末 | 序 |
卷數 | 標題 | 內容 |
---|---|---|
序 | ||
序 | ||
序 | ||
卷一 | 序 | |
卷二 | 天文 | 星野 |
卷三 | 曆紀 | |
卷四 | 建制沿革 | |
卷五 | 地理 | 疆域、壇廟、山川、古蹟 |
卷六 | 人物 | 職官、鄉賢、仕進、忠孝節烈義、科舉、武科、文學、流寓、鑑戒 |
卷七 | 政典 | 祭祀、公儀、風俗物產、馬政 |
卷數 | 標題 | 內容 |
---|---|---|
首 | 序、凡例、圖、目錄 | |
一 | 圖經等 | 圖經、星野、建制沿革、疆域、城池、山川、古蹟 |
二 | 禮儀 | 公儀、祀典、壇祠、寺觀 |
三 | 學校 | 名宦、鄉賢 |
四 | 賦役 | 戶口、田賦、營田、代征、積貯、風俗、物產、祥異 |
五 | 政典 | 職官、兵防【馬政、將材、武科等】 |
六 | 人物 | 選舉、徵辟 |
七 | 人物 | 忠、節、義、孝等 |
八 | 紀事 | 曆紀、軼事 |
九 | 藝文 | 表、奏議、記、敘、傳 |
十 | 藝文 | 碑、賦、歌行、詩、跋 |
卷數 | 標題 | 內容 |
---|---|---|
卷首 | 序 | |
一 | 星野 | 有圖 |
二 | 曆紀 | 建置沿革 |
三 | 曆紀 | 歷代事跡上 |
四 | 曆紀 | 歷代事跡下 |
五 | 地理 | 疆域、城池、山川、古蹟 |
六 | 地理 | 鄉約上 |
七 | 地理 | 鄉約下、市集、驛站、鋪司、墩堡、坊表 |
八 | 人物 | 封爵、后妃、外戚 |
九 | 人物 | 名宦 |
十 | 人物 | 職官 |
十一 | 人物 | 鄉賢、忠、孝、義 |
十二 | 人物 | 節烈上 |
十三 | 人物 | 節烈下 |
十四 | 人物 | 仕進、封蔭 |
十五 | 人物 | 科舉 |
十六 | 人物 | 人瑞、文學、流寓、鑑戒 |
十七 | 政典 | 祭祀上 |
十八 | 政典 | 祭祀下 |
十九 | 政典 | 公儀、學校、風俗、物產 |
二十 | 政典 | 賦役、倉儲、兵防、祥異 |
二十一 | 藝文 | 歷朝文 |
二十二 | 藝文 | 本朝文、歷朝賦、古今人詩 |
卷首凡例 |
卷數 | 標題 | 內容 |
---|---|---|
一 | 學校、祭祀、賦役 | 學校【書院、公文等】、祭祀【歷年奉文從祠賢儒】、賦役【歷年題準豁除糧銀裁減工食】 |
二 | 職官、仕進、封蔭、科舉 | 職官【本州兩縣文武官員】、仕進【本州兩縣文武仕進附】、封蔭【本州兩縣文武、封贈、恩萌、人瑞附】 |
三 | 忠、節 | 忠【歷年奉文陣亡弁兵孝義附】、節【探訪節婦、孝婦、烈婦附】 |
四 | 藝文、軼事 | 藝文【記、說、傳、序】、軼事【定武蘭亭】 |
卷數 | 標題 | 內容 |
---|---|---|
首 | 敘例、縣境圖 | |
一 | 輿地誌 | 幅員篇、沿革篇 |
二 | 輿地誌 | 物產篇、古蹟篇 |
三 | 政典志 | 建置篇上 |
四 | 政典志 | 建置篇下 |
五 | 政典志 | 賦役篇上 |
六 | 政典志 | 賦役篇中 |
七 | 政典志 | 賦役篇下 |
八 | 政典志 | 新政篇 |
九 | 文獻志 | 職官篇上 |
十 | 文獻志 | 職官篇下 |
十一 | 文獻志 | 人物篇一 |
十二 | 人物篇二 | |
十三 | 人物篇三 | |
十四 | 人物篇四 | |
十五 | 人物篇五 | |
十六 | 志余 | 禮俗篇 |
十七 | 志余 | 兵事篇 |
十八 | 志余 | 金石篇上 |
十九 | 金石篇中 | |
二十 | 金石篇下 | |
二十一 | 志余 | 雜誌上 |
二十二 | 雜誌下 | |
卷首有照片20幅 |
編數 | 標題 | 內容 |
---|---|---|
首 | 彭真題詞、序言、凡例、總述、大事記 | 首有照片16頁 |
一 | 建置 | 1疆域、2建制沿革、3行政區劃 |
二 | 區、鎮、鄉、村概況 | 1區鎮鄉、2村 |
三 | 自然環境 | 1地質、地貌、2氣候、3水文、4土壤、5野生動植物、6自然災害 |
四 | 人口 | 1總量與分布、2人口構成、3人口素質、4人口變動、5婚姻家庭、6姓氏、7計畫生育 |
五 | 經濟總情 | 1經濟體制、2經濟發展、3居民生活 |
六 | 農業 | 1種植業、2林業、3畜牧、水產、4農機具、5農業區劃、6氣象、7水利 |
七 | 工業 | 1建國前狀況、2建國後發展狀況、3經營體制與生產門類、4企業管理、5重點企業及名優產品 |
八 | 交通郵電 | 1交通、2郵電 |
九 | 能源 | 1電力、2煤炭、3石油、液化氣、4其他能源 |
十 | 商業 | 1個體、私營、2集體、3國營、4糧食、5外貿 |
十一 | 鄉鎮企業 | 概述、1行業、2主要企業、3機構與管理 |
十二 | 城鄉建設 | 概述、1城區建設、2主要建築設施、3農村建設、4建築業、5環境保護、6機構管理 |
十三 | 財稅金融 | 1財政、2稅務、3金融 |
十四 | 經濟管理 | 1計畫管理、2統計、3審計、4勞動管理、5工商管理、6物價管理、7技術監督、8土地管理 |
十五 | 中國共產黨 | |
十六 | 中國國民黨、社會團體 | 1中國國民黨及舊民眾團體、2人民民眾團體 |
十七 | 政權、政協 | 1舊政權、2建國前人民政權、3人代會、4人民政府、5民政、6人事、監察、信訪、7人民政協 |
十八 | 公安、司法 | 概述、1公安、2檢查、3審判、4司法行政、5司法協調 |
十九 | 軍事 | 概述、1兵役、2地方武裝、3駐軍、4民兵、5戰事 |
二十 | 教育 | 概述、1平民教育、2機構管理、3幼兒教育、4國小教育、5中學教育、6中等專業教育、7成人教育、8教師隊伍、9教學研究、10勤工儉學 |
二十一 | 科學技術 | 概述、1科研機構、2科技隊伍、3科學研究、4科技普及、5科技成果與套用 |
二十二 | 文化 | 概述、1文化機構、2文藝、3民間文學、4藝術創作、5戲劇、6報刊圖書、7廣播、電視、電影、8檔案、9地方史志、10著述 |
二十三 | 文物古蹟 | 概述、1古遺址、2古墓葬、3石刻、造像、4紀念址、5名勝、6館藏文物、7文物管理 |
二十四 | 衛生 | 概述、1醫療機構、2衛生隊伍、3衛生保健、4醫療技術、5藥品管理、6衛生行政 |
二十五 | 體育 | 概述、1傳統體育、2競技體育、3學校體育、4民眾體育、5機構設施 |
二十六 | 民族、宗教、外事、僑務 | 1少數民族、2宗教、3外事僑務 |
二十七 | 風俗 | 概述、1節令、2人生風俗、3交際風俗、4信仰風俗、5禁忌、6生活風俗、7行業風俗、8回族風俗、9美德良風 |
二十八 | 方言 | 概述、1語音分析、2分類詞表、3語法 |
二十九 | 人物 | 1人物傳、2名錄 |
三十 | 1990-1996年簡況 | |
附錄 | ||
編撰始末 |
編數 | 標題 | 內容 |
一 | 歷史文化名城 | 1悠久的歷史淵源、2豐厚的文化底蘊、3北方佛教中心、4人民勤勞、物產豐富、5軍事重鎮、戰亂頻仍、6歷代名臣治定州 |
二 | 政區、自然環境 | 1行政區劃、2城區、鄉、鎮、村、社區概況、3自然環境、4環境保護 |
三 | 基礎設施 | 1城鎮建設、2交通設施、3電力設施、4郵政、電信設施、5其他基礎設施 |
四 | 政治 | 1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2地方人民代表大會、3地方人民政府、4地方政治協商會議、5民主黨派與社會團體、6公安、7檢查、8審判、9司法行政、10民政、11人事、12人民武裝 |
五 | 經濟 | 1經濟總情、2第一產業、3第二產業、4第三產業、5經濟管理、 |
六 | 科教文衛 | 1教育、2科學技術、3文化體育、4媒體、5文物、6檔案、7地方史志編撰、8醫療衛生 |
七 | 社會 | 1人口、2婚姻家庭、3居民生活、4習俗、5社會階層、6社會保障、7民族宗教、8社區建設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9精神文明創建活動、10 社會問題、11社情調查研究 |
八 | 人物 | 1人物傳、2人物名錄 |
九 | 編末 | 1前志補正、2社會消亡事物、3重大考古挖掘文獻輯存、4限後輯要 |
編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