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八路軍在華北華中的方針》,是1940年4月1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起草的給朱德、彭德懷、楊尚昆、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朱瑞、陳光、羅榮桓、彭雪楓、劉少奇、項英、陳毅的電報,明確了八路軍有抽調足夠力量南下援助新四軍,打退反動進攻,消滅投降反共勢力,建設新的偉大抗日根據地之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路軍在華北華中的方針
- 發表日期:1940年4月1日
內容,注釋,
內容
朱彭,楊,劉鄧,徐朱,陳羅,雪楓,胡服,項英,陳毅:
目前我在華北、華中之方針。(一)黃河以北及呂梁山脈集中大軍,我之任務在於極力緩和之,避免一切刺激某方之言論行動。我軍則謹守防線,深溝高壘,以備不虞,對其軍事挑釁極力忍耐,不還一槍,多寫誠懇堅定而無刺激性的函件、傳單、標語,達到緩和其情緒,穩定我防線,使山西、河北兩省歸於平靜局面之目的。非得中央同意,不得發生軍事衝突。
(二)鄂中、皖東、淮北三區大舉進攻新四軍,我新四軍應堅決而有計畫地進行自衛戰爭,其皖東、淮北兩地,務須獨力堅持三個月,以待援軍到達,然後大舉反攻。
(三)我八路軍有抽調足夠力量南下華中增援新四軍,打退反動進攻,消滅投降反共勢力,建設新的偉大抗日根據地之任務。此根據地以淮河以北、淮南鐵路以東、長江以北、大海以西為範圍。其指揮人員與兵力配備由朱、彭統籌之。其到達時間,分為三期:第一期須有一個主力團,以急行軍於一個月內外到達皖東;第二期為三四四旅,須於兩個月內到達淮河附近;第三期須有相當大的兵力(不少於一萬五千人),於三個月內外到達蘇北揚州附近。一、二、三期兵力總數,共須四萬至五萬人,方能完成此緊急偉大任務。
(四)我魯南、膠東部隊,須積極行動,消滅一切最反動的投降反共勢力,擴大抗日根據地。惟須極力爭取中間勢力,對一切尚能與我合作抗日之部隊及雖然不好但尚未向我進攻之部隊,均須極力聯絡,不得侵犯其一人一槍。
(五)無論華北、華中,一律依照中央迭次指令,採取政治上的攻勢,號召一切友軍反對內戰,擁蔣討汪,團結抗戰。
(六)總的目的,在於打退反動進攻,擴大抗日勢力,克服投降危險,爭取時局好轉。
(七)具體布置,各地依此總方針計畫之。
中央及軍委
四月一日
根據毛澤東手稿刊印。
注釋
楊,指楊尚昆,當時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劉鄧,指劉伯承、鄧小平,當時分別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師長和政治委員。徐朱,指徐向前、朱瑞,當時分別任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和政治委員。陳羅,指陳光、羅榮桓,當時分別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代師長和政治委員。雪楓,即彭雪楓,當時任新四軍第六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胡服,即劉少奇。項英,當時任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書記、新四軍副軍長。陳毅,當時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指揮。
蔣,指蔣介石。
汪,指汪精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