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困難,準備反攻,為戰後建立新中國創造條件

克服困難,準備反攻,為戰後建立新中國創造條件

《克服困難,準備反攻,為戰後建立新中國創造條件》是劉少奇在1942年的演講文稿,主要是針對黨員幹部的問題進行的批評教育。

一九四一年五月,劉少奇任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兼新四軍軍分會書記。一九四二年調黨中央工作。本文是在回延安途中,根據中共中央《為紀念抗戰五周年宣言》精神,寫給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負責人陳毅等的一封信的後半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克服困難,準備反攻,為戰後建立新中國創造條件
  • 作者:劉少奇
  • 類型:演講文稿
  • 時間:1942年
內容簡介
今天來說,對我們最要緊的,是如何克服困難,渡過今後兩年。沒有現在,就沒有將來。我們的將來,只有從現在就加以準備,只有從現在發展下去。要把我們現在的工作,今後兩年的工作,與將來的反攻鬥爭,戰後新中國的鬥爭,密切聯繫起來。要在克服困難、渡過今後兩年的觀點上,同時也在準備將來、準備反攻與戰後新中國鬥爭的觀點上,來進行我們現在的一切工作。除開華中局擴大會所說到的一些以外,我現在特別就準備反攻與戰後鬥爭的觀點提出以下幾點:第一,在反攻以前,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堅持鬥爭,堅持原有的根據地(這必須與開展敵占區及接敵區的游擊戰爭密切聯繫起來),無須主動進行對敵決定勝負的戰鬥。
因此,我們的主力就無須大的發展,也不可能發展,而以加緊整訓教育為主,提高其質量,以便將來在發展擴大時有必要的良好基矗如果我們在反攻中需要大批的新兵補充主力,需要主力儘量擴大的話,那我們現在就必須進行充分的準備,組織與訓練好大批的民兵自衛軍及地方武裝,並保存這些後備力量;在政治上作動員的準備工作,以便在將來能大批的動員(現在無須經常動員,以免引起人民的厭倦)。
在軍事上我們要準備打破敵人的嚴重掃蕩,特別在華北、山東、上海、南京附近要準備在反攻時期出現比今天更加嚴重十倍的敵情。同時,要準備在反攻中較大的進攻的戰鬥,準備抵禦可能發生的反共軍進攻的戰鬥。
第二,如果全國人民與根據地內人民的政治動向,是決定戰後新中國動向的基本力量的話,那末我們在今後的一切工作中,就特別要注意吸引全國人民與根據地內人民在政治上傾向我們,並且能堅決地擁護我們,和我們一道共同為民主自由的新中國而戰鬥。
第三,如果根據地內的人民負擔過重,超過了人民所能負擔的能力,足以破裂我們與根據地內人民的聯繫,足以引起根據地外的人民畏懼與拒絕我黨我軍的領導,足以引起人民對共產黨領導戰後新中國的懷疑的話,那末我們就要切實減輕人民的負擔,把負擔減輕到中央所指定的限度(全部負擔的最高額不超過人民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五,脫離生產人員不超過百分之三)以下,並須向人民作充分解釋:這是戰爭期間的負擔,在戰後就要減少。如果人民負擔的能力,不夠養活我們的話,那我們就應實行嚴格的精兵簡政,情願少要些人員馬匹,號召幹部艱苦生活,實行嚴格的反對貪污浪費的鬥爭(各級財政機關對糧食的注意太不夠,糧食浪費太大,其實關係人民生活最大的是公糧問題,而不是稅收問題,我們收入最大的是糧食,浪費糧食是最大的損害民力與破壞我們的政治影響),頒布嚴格的法令,來懲罰那些貪污浪費公款公糧及亂征民間ぬ馬者。同時要培養民力,注意組織與改善根據地內人民的生活。要顯示我們區域與敵頑區域人民生活的本質上的區別。
這件事不獨要影響我們今天的鬥爭,而且要影響我們在戰後建立新中國的鬥爭。對這件事情的不注意,我們必將自食其惡果。為了整個革命的利益,我們不應該姑息那些官僚主義者及貪污浪費者。這在全黨全軍中必須進行深入解釋和動員,為革命的勝利、我們的光明前途與新中國的創造而節省一切可以節省的物質資財。對民力、對物質資財的不愛惜,無異於對黨對革命不負責任,無異於犯罪。
有的部隊做生意賺錢,流弊百出,應該停止、改正。
但部隊自己生產蔬菜、菸葉、麻、棉花及開廠做鞋子、織手巾等,是能夠解決部隊困難的。華中各部隊機關要切實仿效。
第四,如果在根據地內很好地推行各階層聯合的民主政治,推行“三三制”等,具有全國性的政治意義,具有新中國雛形的政治意義,足以影響與推動全國、特別是戰後的民主運動的話,那末我們就要下決心,務必在今後把民主政治、“三三制”等切實推行,非達到可能的高度不可。現在我們黨內黨外都缺少民主的訓練,對於民主政治的精神、實質及方法,黨內黨外多數的人都是不大懂的,因此,我們的民主沒有充分見之於實際。政府機關中,以及部隊與民眾團體中,官僚主義與宗派主義的作風還極端嚴重。不少的幹部是站在民眾之上,而不是站在民眾之中;他們是以人民的上司自居,而不是以人民的勤務員自任;他們是越權壟斷包辦一切,而沒有盡到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的義務;他們自以為是人民的統治者,而不是人民的公僕;他們不是聽命於人民、以民意為依歸(不要與尾巴主義相混淆)。這些現象,是我們根據地內組織民主政治生活之很大的障礙。不肅清這些現象,在根據地內組織很好的民主政治生活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在根據地內領導政權許多年,還不能建立一種象樣的民主政治生活的秩序,那我們就沒有權利和沒有資格在全國人民中、在戰後再來談民主政治,那就會引起人民對我們以至對民主政治的懷疑,以為只是在口頭上叫的而不是在實際上實行的。
而且這也絕不能教育我們的黨員與民眾。
這些現象的發生,是由於我們在黨內在民眾中缺乏民主的教育和鍛鍊的緣故,是黨風不正、宗派主義嚴重存在的緣故。只要我們有很好的民主的教育和訓練,整頓黨風,有這種毛病的黨員,大多數是能迅速改正的。因為他們願意學習與進步,但必須經過認真的教育和必要的鬥爭才能改正過來。
因此,我們必須在黨內外及人民中進行關於民主的教育。應該指定同志去研究資產階級在革命時期的民主主義(法國的、美國的、孫中山的),蘇聯無產階級的民主主義及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研究各國的憲法,寫出必要的文章、小冊子及教材。我在華中局講的《民主精神與官僚主義》等,也可拿到黨員幹部中去講解和研究。要號召我們同志使自己具備充分的民主精神,學習民主,在各階層人民中去運用民主,並總結各地實行民主的經驗來教育黨員與民眾。還須制訂出一些關於民主的法律(如各級政府組織法,選舉法,代表會議的規則,處理各種案件的手續等),規定製裁那些違反民主、侵犯民權(人民民主權利)的官員的辦法等。在黨內,對於違反民主的黨員,要進行批評、鬥爭或處罰。在人民中也應進行廣泛的民主教育,解釋各種法律等。各級宣傳部教育科,應在關於民主的研究及宣傳教育工作中進行必要的努力,多寫文章、小冊子,多到各種會議上去作報告。特別是各級政府的工作同志,各級領導同志,更須加緊對民主的學習、修養和鍛鍊。總之,我們要下一個決心,使黨員懂得運用民主,建立真正的民主政府,真正地推行民主及“三三制”,要貫徹到底,不能敷衍了事,不能讓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在我們同志中存在與發展。
龐友蘭說,共產黨的下層同志能照中央毛澤東同志的話辦事,一定得天下。那末我們是否能夠做到這樣呢?是能夠做到的。這對布爾什維克黨來說,沒有做不到的理由,我們一定要做到。做到了,我們就“一定得天下”;做不到,就不一定“得天下”。這件事對我們的關係是這樣重要,是能否“得天下”的大事。就是地主階級裡面的人,也是這樣來警告我們的,我們能不重視這件事嗎?能讓現在那些惡劣現象繼續存在嗎?能不努力研究與學習實行民主嗎?為了要“得天下”,即為了革命的勝利、戰後新中國的創造,全體黨員應該在根據地內創立模範的民主政治生活的新秩序。這有全國性的政治意義,這能吸引全國人民來贊成我們、反對頑固派,鞏固根據地內人民和我們的關係。
第五,如果根據地內基本民眾的組織程度與覺悟程度的提高,是我們堅持抗戰與創造戰後新中國所依靠的基礎,那末我們就要用一切努力來提高基本民眾的組織程度與覺悟程度。這在華中似乎已經進行了初步的工作,已經相當普遍地改善了工農生活,並組織了幾百萬民眾到農會工會之中,調動了民眾的積極性。但是工人、青年、婦女、兒童,則還大部分沒有進行組織,自衛隊的組織與訓練,還須作極大的努力。某些地方的民眾如果還沒有組織與發動的話,都必須全部地使他們組織起來。當著民眾已經發動,並已初步組織起來和達到了基本的經濟要求之後,就應把對民眾的教育工作提到第一位,就應為提高民眾的覺悟程度而進行一切的努力,就應注意經濟主義的狹隘思想在民眾和幹部中的發展。估計今年秋季減租是無須費大氣力就能做到的。民眾團體在秋季減租後,除經常注意保護民眾的日常利益而外,要建立各種相當固定的組織與制度,以鞏固民眾的團結。在這時候,必須對民眾進行廣大而深入的教育工作,也有時間與可能來大規模地進行民眾的教育工作。在許多地區,在今年秋季、冬季及明年,你們應指示各地方黨及民眾團體大規模地進行社會教育與國民教育,特別是對民眾中積極分子的教育。目的是為了提高民眾的政治覺悟程度(主要還不是為了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但國民學校的教育及以後的社會教育,提高文化仍是主要目的),是為了在思想上鞏固這些民眾在我們黨的影響之下,不致因為某種變動與挫拆而動搖民眾對我們的信仰。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政府的教育部門、民眾團體的幹部及地方黨,應有大的動員,應有周密的計畫和準備,應密切配合,並應加強青年團兒童團的工作。要注意青年、兒童的教育與學習。要準備好教材,撥出經費,由各民眾團體直接領導,在鄉村中創立許多民眾夜校,並須多辦國民國小與中學。民眾團體的幹部及地方黨部的工作人員應自動去當夜校的教員,並應派遣必要的專門教員,派遣幹部去加強政府教育部門的工作,同時大量吸收社會上的知識分子加以訓練去辦教育和當教員。必須使根據地內數百萬基本民眾及數十萬兒童、青年都受到深入的教育。這是一個異常偉大而艱苦的工作,黨與政府必須動員足夠的人力物力來進行。
現在我們不能用土地革命來吸引民眾跟我們走,但我們必須在減租減息、增加工資及深入的教育工作中去吸引民眾緊隨著我們。如果我們能在深入的教育工作中吸引了數百萬基本民眾與青年兒童,使他們不論在什麼困難的情況下都跟隨我們走,那我們就要成為不可戰勝的力量。這件工作,是有如此偉大的作用和意義,我們必須以極大的注意來進行。必須達到這樣的目的。
有教育意義的民眾會議,應多召集。各級負責同志以及各地最高的軍政負責同志,都必須密切注視民眾的情緒,必須設法經常去參加民眾的會議,親自去解答民眾中所提出的各種問題,親自去與民眾建立親密的聯繫,互相認識,而不可將民眾中的事情完全委託下層同志去處理。
各地黨政負責同志必須親自去檢查各種學校(國小、中學、夜校等)的教育內容,考查教員,掌握教育方針與政策,並經常親自去向學生講話。你們要知道,即使是希特勒、日本帝國主義及國民黨的特務,如果他們對青年兒童進行了深入的“教育”,他們都能驅使成千上萬的青年為其拚命,難道我們有真理並有平等待人的民主精神,不能在深入的教育中團結數百萬青年和我們一道為新中國奮鬥嗎?為了這個目的,大批的共產黨員應到教育機關去服務,應學習如何去教育民眾與青年,應經常總結經驗,應首先訓練大批的教員,我們黨政民眾工作的幹部也去兼任教員。
報紙雜誌亦應改善,亦應提高其作用,亦應成為教育民眾的有力工具,亦應與民眾生活有密切聯繫。
中央在“七七”五周年紀念的宣言中提出了戰後建設新中國的問題,這與頑固派企圖造成少數人專政的中國是直接對抗的。應拿這篇宣言到各階層人民中以各種方式去展開完全民主的討論,去深入地宣傳教育民眾,去團結民眾在我們的口號(民主的新中國)之下,去詳細解答民眾所提出的關於新中國的各種問題。有時甚至可用完全民主的方式在民眾中進行投票測驗。務必在今後兩年間,在根據地數百萬民眾中,對於戰後新中國,在思想上、在實際生活上準備好完全鞏固的基矗第六,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頑固派與我們的鬥爭之中,如果中間勢力、中間階層的動向是決定勝負的因素之一的話,如果這些中間勢力的動向成為決定戰後新中國的重要因素之一的話,那末,我們就應該以極大的注意和切實而廣泛的工作去爭取中間勢力站到我們這一方面來,或在鬥爭中守善意的中立。而且我們的目的,不只是要中間勢力在今天能對我們守中立或傾向我們,主要的是要使他們在戰後為新中國的鬥爭中能贊助我們或善意中立。我們今天爭取中間勢力的工作,主要是為戰後鬥爭做準備的。目標應該放遠些。
關於爭取中間勢力的問題及對頑固勢力鬥爭中的統一戰線問題,過去已經說得很多了,故在這裡不多說。不過我們仍須經常提醒各級幹部,使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和執行政策中注意這個問題。
總而言之,修明政治,生聚教訓,整軍經武,嚴修武備(各種武器資材彈藥的聚集),為了堅持兩年鬥爭須要這樣,特別為了準備反攻及戰後的鬥爭更須要這樣。敵人的掃蕩在華北是很嚴重的,故在華北的工作方針更須多照顧到如何堅持兩年鬥爭的問題,一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渡過今後兩年的問題。在華中則情況似乎有些不同,敵人的掃蕩似乎沒有華北嚴重(過去如此,以後不知怎樣)。
我估計,如果我們在華北勝利地打破了敵人的掃蕩與清鄉,如果敵人在華北不能“剿滅”我們,那末,他們就不能照樣來“清剿”華中我軍了。在這一點上說,華北八路軍英勇艱苦地堅持鬥爭,是極大地幫助了華中新四軍,是與華中新四軍的命運完全相聯的。正如華中新四軍在反磨擦中的勝利,極大地幫助了山東河北的八路軍一樣。很明白,如果八路軍在華北不能堅持,則華中新四軍便將立即受到敵人最殘酷的“清剿”。我估計敵人或許不能照在華北一樣來“清剿”華中新四軍,因此,在華中的工作方針,就有更多的可能照顧到準備反攻及準備戰後的鬥爭。一切工作就有可能更多地放在準備將來鬥爭的目標上。這是我的一種想像,不知客觀事實的發展是否能如我所想像的這樣。
為了實現這一切,目前必須經過一個關鍵,就是經過我們的中下級幹部。而中下級幹部的狀況,則不是令我們完全滿意的。他們還很幼稚,沒有成熟,沒有必要的理論基礎,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黨的政策,作風也有很多不正的。這是我們目前一個很大的弱點。因此,用心來逐漸解決這個問題,有極重大的意義。然而目前一下根本解決是不可能的,不解決,一切工作任務又難於完成。因此,除開辦黨校、組織在職幹部學習、整頓三風等外,還必須設法派遣一些較強的幹部去任縣區工作。還必須在某一個工作任務提出以後,在幹部中作充分的動員與教育,使幹部理解之後,再去進行工作,並由高級負責人經常檢查他們的工作,通過總結工作來教育他們。對於某些專門的問題(如戰略策略,戰後新中國,新民主主義等),負責同志應多作講演,來提高我們的幹部。應特別注意對直接領導部隊的幹部(團營連)及地方黨政民工作的幹部(縣級區級)的教育與講演。因為他們是直接實現黨的政策與執行任務的人,是直接聯繫人民與士兵的人,如果不懂得政策,不了解任務,工作是無法做好的。而過去對他們的教育又太少,故許多問題是由他們發生的。因此,輪流召集他們來比較系統地談清一些問題,是完全必要的。提高他們,就提高了我們的工作。過去我們許多報告都是對直屬機關幹部作的(這固然也要),以後應多向下層幹部進行教育,才能解決問題。
-------------------------劉少奇(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日)
劉少奇劉少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