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友蘭(1874-1947),字馨吾,原名慶先,筆名古愚、老丐,江蘇阜寧縣(今濱海縣)東坎鎮人。清末舉人。曾任清政府民政部會計科七品官。辛亥革命後,任阜寧縣籌備國會選舉事務所所長、東坎市商會會長兼清鄉市董,江北葦右營墾務局局長,阜寧縣縣誌總纂。民主建政後,任阜寧縣第一屆臨時參議會副參議長、阜寧縣臨時參議會參議長、鹽阜區參議會副參議長。抗戰時期鹽阜地區著名紳士。
基本介紹
- 本名:龐慶先
- 字號:馨吾
- 所處時代:民國
- 出生地:江蘇省阜寧縣東坎鎮
- 出生時間:1874年
- 去世時間:1947年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龐友蘭(一八七四——一九四七),江蘇阜寧(今濱海)人。字馨吾清末舉人工行草書。民國二十三年纂《阜寧縣新志》。蘇北開明紳士與陳毅交善。一九四二年十月被選為鹽阜區參議會副議長。被編入《中國美術家人名補遺詞典》.
龐友蘭是舉人。黃河之濱,偏僻如東坎小鎮能中舉人,那是天大喜事。雖不能說一舉成名天下知,但在東坎,龐友蘭隱隱有文界領袖之尊。陳毅駐馬鹽城同當地縉紳交往酬答,龐友蘭名列其中。一方面說明他文名詩情,另一方面也體現其影響一片,權重一方。龐友蘭是舉人,總有文冊,詩作,惜時代久遠,蒐集能力有限,未睹龐公尊容,也未能拜讀大作。
人物經歷
龐友蘭是地主,應屬於地主豪紳一類。故老相傳,龐友蘭待長工,佃農很仁義。文化人作地主當然也有文化人之從容和儒雅。每逢初一、十五趕集之際,龐家老屋肯定支起大鐵鍋,煮上一大鍋白菜燉肥肉。龐家佃農趕集也必到主家來吃午飯,不登門的話,龐舉人是很生氣的。若佃農在其他時間上東坎鎮閒逛,龐老爺知道了,會大發雷霆,認為你不務正業,好逸惡勞。在主雇關係處理上,龐友蘭很有古韻遺風。想起,讓人悠然神往。
龐友蘭家族沒落,龐友蘭本人被人民政府執行槍決,都緣於他家族內的一件瑣事。他姐姐,長年寡居,寂寞無奈中,與一長工日久生情,苟合私通。東窗事發後,龐友蘭大怒。這事在當時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名譽的污點,家族的恥辱。更何況龐友蘭自詡書香門第,道德象徵。龐友蘭對此事的處理是駭人聽聞的。長工逐走永不僱傭,對他那姐姐,活埋!棺材黑沉沉的,龐友蘭姐姐被綁著強行往棺材裡塞。龐友蘭是講禮的,即使是活埋人也當喪事大操大辦,畢竟是他姐姐。隻言片語,殘破記憶,畫不出友蘭公完整圖象,但絲絲縷縷敘述中,一位倔強、固執、血性、愚昧的老人逼現眼前。
龐友蘭家族沒落,龐友蘭本人被人民政府執行槍決,都緣於他家族內的一件瑣事。他姐姐,長年寡居,寂寞無奈中,與一長工日久生情,苟合私通。東窗事發後,龐友蘭大怒。這事在當時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名譽的污點,家族的恥辱。更何況龐友蘭自詡書香門第,道德象徵。龐友蘭對此事的處理是駭人聽聞的。長工逐走永不僱傭,對他那姐姐,活埋!棺材黑沉沉的,龐友蘭姐姐被綁著強行往棺材裡塞。龐友蘭是講禮的,即使是活埋人也當喪事大操大辦,畢竟是他姐姐。隻言片語,殘破記憶,畫不出友蘭公完整圖象,但絲絲縷縷敘述中,一位倔強、固執、血性、愚昧的老人逼現眼前。
新的人民政府成立了。龐友蘭作為惡霸地方代表被審判,被判處死刑執行槍決。最大的罪名就是破壞婚姻自由,殘忍殺害親姐姐。
夕陽西下,滿目肅殺。跪立刑場的龐友蘭他後悔嗎?他應該是不後悔的。雖然代價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身處那個時代的封建文人總是牢牢固守他沒落的文化,殘存的價值體系。他的世界寂滅了,他自身存在與否也就無足輕重了。
夕陽西下,滿目肅殺。跪立刑場的龐友蘭他後悔嗎?他應該是不後悔的。雖然代價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身處那個時代的封建文人總是牢牢固守他沒落的文化,殘存的價值體系。他的世界寂滅了,他自身存在與否也就無足輕重了。
抗日戰爭期間,新四軍駐紮蘇北,劉少奇、陳毅就成了龐友蘭的摯友。舉兩個例子:一是劉少奇有篇著名文章《克服困難,準備反攻,為戰後建立新中國創造條件》,文章中關於“整頓黨風”時談及龐友蘭,原文如下:“龐友蘭說,共產黨的下層同志能照中央同志的話辦事,一定得天下。那末我們是否能夠做到這樣呢?是能夠做到的。”二是陳毅答龐友蘭先生的著名詩詞,原文如下:“答龐友蘭先生杖國精神日日新,詩懷坦蕩笑談頻。思醫國病求團結,先固初基救眾民。敢以直言參議席,每於吾黨寄同情。莫謂疏狂疑此老,丰姿再現海安身。”《新四軍》記載:1942年10月27日,在鹽阜區首屆參議會期間,陳毅與黃源、范長江、錢杏村、彭康等人,同訪當地進步士紳龐友蘭,倡議成立“湖海藝文社”。同年11月1日,陳毅約錢杏村、李亞農、戴伯韜、王闌西及龐友蘭、楊芷江、唐碧澄、喬耀漢、楊幼樵、計雨亭等進步士紳,討論通過《藝文社緣起》,於是湖海藝文社在停翅港正式成立。龐友蘭還是清末著名書法家,《中國美術家人名補遺詞典》398頁介紹。龐友蘭:字馨吾。清末舉人。阜寧人。工行草書。民國二十三年纂《阜寧縣新志》,與陳毅交善。
解放前夕,龐友蘭含冤被不明真相的“人民政府”鎮壓。當時通訊不發達,劉少奇、陳毅的指令晚了一步………
解放前夕,龐友蘭含冤被不明真相的“人民政府”鎮壓。當時通訊不發達,劉少奇、陳毅的指令晚了一步………
1941年秋,為了團結民眾,壯大新四軍的力量,鞏固抗日根據地,陳毅專程拜訪江蘇鹽阜地區有名的開明紳士龐友蘭,想請他出“山”為抗日出力。
龐友蘭看不起新四軍,認為新四軍是泥腿子出身,沒什麼本事。至於陳毅軍長,他也有耳聞,今天陳毅來到府上,不妨當面“考考”他。於是,龐友蘭叫家人將陳毅引進客廳。茶過三巡,龐友蘭說:“早聞陳軍長文武雙全,今日想當面領教。我有一個上聯,想請陳軍長對個下聯,不知可賞光?”陳毅笑道:“龐公請出上聯。”
龐友蘭口占一上聯:“讀《紅樓》,看寶、黛、釵,調情大觀園。”
陳毅文思敏捷應對:“閱《西廂》,有張、孫、杜,鬥法普救寺。”
龐友蘭爽朗地笑道:“沒想到陳軍長雖是行伍出身,卻學識淵博,令人敬佩!”便吩咐家人置酒席招待陳毅。
酒畢,龐友蘭請陳毅下棋,邊聊邊下,談古論今,說文道武,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各種話題,無所不包。龐友蘭雖在當地遠近聞名,今日聆聽陳毅一席話,方知“山外有山”,從心底里佩服陳毅,佩服新四軍里竟有這樣的能人。兩人越談越投機。龐友蘭說內心話了:“陳軍長,部隊軍餉困難,我龐某願出一點力。”說罷,便叫家人搬出兩斗銀元。陳毅笑道:“老兄,我今天來可不是向你要錢的呀。”龐友蘭一想說道:“老兄莫非要槍?”陳毅搖搖頭:“我不要槍,也不要錢,只要你兩座‘山’!”龐友蘭先是一愣,後是一笑:“噢!噢!要我‘出’去,對嗎?”龐友蘭見陳軍長點了點頭,就連忙說:“好,好,我一定出去。”
從那以後,龐友蘭擔任鹽阜區副參議長,積極贊助抗日戰爭,為鞏固抗日根據地、支持抗日出了力。
中共華中工委舊址耦耕堂地名與龐友蘭有關。耦耕堂地名,始見於清乾隆年間“兩淮”(淮安、淮陰)漕督都轉運司使盧見曾(山東德州人,清康熙丁酉科進士)所作的淮六屬《鹽實錄》(副本),其略曰:“(射)陽河南一無名處,林豐草茂,間有墾植人家,夫犁田,妻執牛繩引於前,合力而耕。異哉,比比皆是。余問地方吏,此地何名,答曰,尚未有名。余視之良久,樂而定其名曰‘耦而耕',或謂‘耦墾'可乎。吏諾而記之。”晚清阜寧縣士紳龐友蘭(今濱海縣東坎鎮龐莊人),欲修阜寧縣誌,與阜寧知縣阮本焱一起視察“耦墾”,見到許多散放在灘里的耕牛,野外還有大大小小的“牛汪塘”百餘處,鄉民指一較大的塘,笑謂來人說:“這就是‘牛耕塘'。”龐聽後對阮本焱說:“早年,盧公所定的‘耦而耕'地名出此,余以為,可去掉‘而'字,就叫‘耦耕',可乎?!”阮點頭表示讚許。此後,地方志上就有了這一正式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