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振彬(1943.3— )龍巖人。廈門大學海洋生物專業畢業,今為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長期從事海洋漁業資源調查和研究,先後主持參加“微電在漁業上的套用”、“福建近海漁業資源可捕量和捕撈力量”等28項目研究,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3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1等獎1項。在期刊上發表《台灣海峽及其鄰近海區扁舵鰹的生長和死亡》等78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振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43.3
- 職業:研究員
-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
- 代表作品:《台灣海峽及其鄰近海區扁舵鰹的生長和死亡》
- 籍貫:龍巖
生平簡歷,研究成果,
生平簡歷
盧振彬1967年7月畢業於廈門大學生物學系海洋生物學專業(本科學制5年),1968.9-1970.2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霞浦6731部隊農場鍛鍊,1970.3-1975.11.在福建省人民政府駐浙江漁業生產指揮部,1975.12至今在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現任中國水產學會資源與環境專業委員會委員。廈門市海洋與水產學會理事、海洋資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受聘於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技術經濟專家顧問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人民政府經濟科技顧問及廈門市水生野生動物與漁業資源保護專家顧問。長期堅持科研第一線,紮實認真,實事求是,勇於探索,富於創新,榮獲多項國家、省、部科技進步獎。1996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評為福建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長期從事海洋漁業資源和生態學研究。
研究成果
先後主持和參加了國家和省、部重點等科研項目44項(國際合作2項)。主要有國家863計畫環境與資源領域重大項目《台灣海峽及毗鄰海域海洋動力環境實時立體監測系統福建示範區建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台灣海峽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研究》,《閩南~台灣淺灘漁場上升流區生態系研究》,《台灣海峽上升流區浮游植物對海洋環境年際變動的回響》;省、部項目《微電腦在漁業上的套用研究》、《福建近海漁業資源可捕量和捕撈力量研究》,《福建海蜇資源變動和開發研究》,《閩中、閩東漁場中上層魚類開發利用》,《福建海區帶魚、大黃魚和中上層魚類資源變動的研究》,《東亞海域海洋污染的預防和管理(UNDP)廈門示範項目》,《福建主要港灣水產養殖容量研究》,《台灣海峽及其鄰近海域漁業資源生態容量和可持續開發量研究》,《福建近海主要魚類生態學和捕撈死亡的變化》,《福建近海漁業資源管理的研究》,《福建近海30種魚類最小可捕標準研究》等,累計直接經濟效益65億元。
其中《閩南~台灣淺灘漁場上升流區生態系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福建海蜇資源變動和開發研究》、《福建主要港灣水產養殖容量研究》、《閩南-台灣淺灘漁場魚類資源調查》和《福建省海島資源綜合調查》4項分別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微電腦在漁業上的套用研究》、《福建近海漁業資源可捕量和捕撈力量研究》、《閩中、閩東漁場中上層魚類開發利用》、《福建海區帶魚、大黃魚和中上層魚類資源變動的研究》、《福建省拖網、燈圍技術經濟分析和管理研究》、《福建省海岸帶游泳生物調查》6項分別獲福建省或農業部科技進步3等獎;《閩南、台淺漁場夏汛中上層魚類可捕量預報》獲廈門市科技成果3等獎;《廈門篔簹湖生態調查》獲福建省環保科技成果三等獎。在國際和國內學報或自然科學核心刊物發表了有關漁業資源評估、種群動態、漁獲量預報、種群生物學、漁業生態學、漁業資源開發和管理及貝類、大型藻類養殖容量等方面的學術論文129篇(國際6篇),其中《台灣海峽及其鄰近海區扁舵鰹的生長與死亡》、《台灣海峽燈光圍網漁船技術經濟分析》、《東山灣貝類養殖容量的估算》3篇獲福建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羅源灣貝類的養殖容量》、《台灣海峽及其鄰近海域游泳動物種類組成及其資源現狀》2篇分別獲福建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閩南—台灣淺灘漁場魚類及其不同生態類群的資源生產量》獲廈門市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另在國際和國內學術研討會宣讀和交流的論文分別7篇和80篇。其中獲中國水產學會優秀論文1篇,海洋湖沼學會優秀論文1篇,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優秀論文5篇。在1986~1998年連續13年對閩南~台灣淺灘漁場燈光圍網漁獲量預報準確率達92.88%,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確定和實施閩江口海蜇的開捕期和開捕規格,有效保護了海蜇資源,增加了漁獲量和提高了漁獲物質量;套用營養動態模型和Cushing模型對台灣海峽及其鄰近海域生態系統漁業資源容納量進行了估算,同時建立了最大持續開發量、最佳持續開發量和最大經濟開發量三種漁業資源管理模式;對主要魚類種群生態學參數和捕撈死亡係數及其開發率作出客觀評估;根據目前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首先提出捕撈量和捕撈力量“負增長”,確立了捕撈力量和捕撈結構的調整分三步走的方案,最終實現以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的管理模式;套用營養動態、沿岸能流模型對福建15個主要港灣貝類的養殖容量和採用無機氮、無機磷供需平衡法對海帶、紫菜的養殖容量及其套用統計分析法對貝、藻的適宜養殖面積作出了較切合實際的定量估算;科學配置各品種養殖量,最佳化養殖結構,實現生態養殖,為水產養殖業的高效、高質、高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奠定基礎,為沿岸海域水產養殖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和提高海岸帶綜合管理水平作出有益的貢獻。對台灣海峽漁業資源的量化評估,為海峽兩岸合理開發漁業資源、協同管理漁業資源和漁業生態保護及實行漁業資源TAC制度及捕撈配額管理等漁業可持續發展與近海生態健康、恢復等方面將產生積極影響,具有明顯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盧振彬 男,1943年3月生。九三學社社員。大學文化。研究員。現在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工作。從事海洋漁業資源調查和研究31年,先後主持和參加了“微電腦在漁業上的套用研究”,“台灣海峽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研究”,“福建近海漁業資源可捕量和捕撈力量的研究”,“福建海蜇資源變動和開發研究”,“閩南-台灣淺灘漁場上升流區生態系研究”,“閩中、閩東漁場中上層魚類開發利用”,“福建海區帶魚、大黃魚和中上層魚類資源變動的研究”,“東亞海域海洋污染的預防和管理(UNDP)廈門示範項目”,“同安灣工業與水產養殖協調發展的研究”,“福建淺海灘涂水養殖容量和養殖規劃研究”,“台灣海峽及其鄰近海域漁業資源生態容量和可持續開發量研究”,“福建近海主要魚類生態學和捕撈死亡的變化”,“福建近海漁業資源管理的研究”等27項科研項目(其中國際合作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廈門市和省環保科技進步三等獎各1項,發表了有關漁業資源評估、種群動態、漁獲量預報、種群生態學、漁業資源開發和管理及貝類養殖容量等方面的學術論文75篇(國際5篇),其中獲福建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2篇。另在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和交流的論文5篇,國內學術研討會宣讀和交流的論文30篇。為福建近海漁業資源合理開發和科學管理及其可持續利用方面作出一定貢獻。1996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