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硯(盤谷硯)

天壇硯

盤谷硯一般指本詞條

天壇硯,河南省濟源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濟源天壇硯亦稱盤古硯、“盤硯”,因產於河南濟源之盤古、天壇山、硯山等地而得名。天壇硯石質紋理縝密,堅潤細膩,柔而不綿,溫潤細膩、堅而不脆、柔而不綿、滑而不溜、鈷而不剛、色如瓊瑤、聲如木魚。色澤晶瑩似碧玉,璀璨如琥珀。研磨墨汁發墨保濕,純淨均勻,宜書宜墨,不損毫端,成硯後發墨酣淋、貯墨不耗、積墨不腐、冬不凍、夏不枯,寫字作畫蟲不蛀,素有“盤墨寶色”之稱。

據濟源市梨林鄉漢墓考古發現推算,天壇硯早在東漢時期已有製作,唐開元年間(713—741年)開始批量生產,清代發展到鼎盛時期。宋代大文豪蘇軾曾稱讚天壇硯:“石自天壇產出,松煙磨去生香,雖然質樸古雅,卻能細膩風光。”

天壇硯石藏於太行山脈王屋山斷層岩石深處,已發現開採的石坑有盤谷坑、天壇坑、硯山坑、黃龍坑等多處,開掘採用的硯石有30餘種,上乘的如青斑、紅墩、天藍、麥葉綠、豬肝紅、柳芽黃、焦白、金線玉帶等。子母、三彩、瓜籽石比較少見,被視為珍品。

2015年06月1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天壇硯”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壇硯
  • 產地名稱:河南省濟源市
  • 品質特點:溫潤如玉,硬度適中,細膩緻密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5年第74號
  • 批准時間:2015年06月19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化學成分,品種分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天壇硯產於河南省的濟源市,所用硯材主要取自於濟源王屋山天壇峰東側的盤谷泉畔,所以叫做“天壇硯”,又名“盤谷硯”或“盤古硯”,俗稱“盤硯”。其石質細膩溫潤、堅而不脆、柔而不綿、鈷而不剛、滑而不溜,色如瓊瑤,聲似木魚。研磨墨汁發墨保受歷代文人墨客的喜愛。有“質之堅潤,琢之圓滑,色之光彩,聲之清泠,體之厚重,藏之完整”的美德。天壇硯吸收了中國南北硯雕的精華,有江南的纖秀細膩,亦具北國的剛勁渾樸,集雕塑、繪畫、書法諸藝術為一體,形成了“因石賦形、因材施藝、巧用俏色、細膩內秀”等獨特的藝術風格。
信意閒彈秋思時信意閒彈秋思時

化學成分

天壇硯石主要是沉積岩,也有少量由沉積岩變化的變質岩,主要礦物粒度均在0.01—0.048毫米之間。礦物成分比較複雜,主要成分有:絹雲母、石英、白雲石、粘土等。硯石的碎屑砂粒很細,但又未磨圓,故利於發墨。硯石的粘合膠結物主要是粘土,具有層理構造,其結構為鱗片結構,這些鱗片狀礦物在壓緊過程中平行排列而成,故有緻密不透水等特點,這就是硯石保濕的主要原因。鐵質等礦物雖數量不太大,但其作用卻很重要,若硯石中含高價氧化鐵,硯石則呈褐紅、棕紅等色;含綠泥石則為綠色;而含黃鐵礦物則為黃色。在大自然中,石材的種類不計其數,但能夠用來制硯的石材卻很有限,因為硯石獨有的內在成分直接影響其發墨能力、保濕程度、硬度係數等。通過對天壇硯石多種硯礦的分析研究中看出,雖礦物成分各有不同,但其主要成分都有:絹雲母、泥質物、白雲石、石英、方解石,鐵質、鋯石、電氣石、金紅石等。

品種分類

天壇硯品種有“青斑”、“三彩”、“天蘭”、“瓜籽”、“子母”等等。“青斑”石色青紫,石面呈現點點墨跡和金線玉帶,人稱“端石有眼,盤谷石有線”;“三彩”以紅、黃、綠三色共生,多姿多彩:“天蘭”潔淨如玉,似雨後晴空,如藍如洗;“瓜籽”、“子母”則以其硯面呈現奇麗的石珠,令人愛不釋手。已經被開採利用的主要品類有:青斑、天蘭、紅墩、豬肝紅、柳芽黃、麥葉綠、水藍、皮緞、紫泥、晴波、星輝、豆青、葡萄紫、豆綠、三彩、子母、瓜籽、玄珠、豹斑、紅綠花、鱔魚黃、玄青、雲霞、鸚哥點、魚籽、青泥、蕉白、金線、玉帶等。
這些石品多以硯石的顏色和特徵而命名。以硯石顏色命名的有:天青、麥葉綠、柳芽黃、葡萄籽、豆綠等。以硯石特徵命名的有:瓜籽、玄珠、虎皮緞、三彩等。這些硯石的稱謂:一是道出硯石的主要特色,反映出與其它石品所區別的質地特點。二是多種石品共有特點不作為石品稱謂,這樣避免了石質特點與石品稱謂的混亂。如“金線”、“玉帶”、“墨跡”等石質特點沒有作為石品名稱。三是硯石品類命名與其儲量、產量相聯繫。如其數量少不足以列類者均未列入石品。所以,石品名稱是經過長期選擇、評價、沿用所形成的。

產地環境

濟源市介於北緯34°54′—35°17′,東經112°02′—112°45′之間,處於黃河流域,為大陸性氣候,地貌由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基本單元構成,地形複雜,千溝萬壑。濟源市地質的三大基本構造單元,在地質學上的分屬是:西南部為河南地台褶皺的丘陵區;東部為渤海凹陷的平原區;西北部為山西地台邊緣的高山區。王屋山位於太行山的西南端,太行山、王屋山的山脈走向大致為東北——西南,硯石坑位均在太行、王屋山高聳險峻的大山底部。
天壇硯石形成於距今6億年左右的寒武系地質年代。寒武系是寒武紀形成的地層,分下、中、上三個統。中國寒武系全為海相沉積,海相沉積指海洋環境下,經海洋動力過程產生的一系列沉積,包括來自陸上的碎屑物,海洋生物骨骼和殘骸,火山灰和宇宙塵等。沉積過程中,許多礦物碎屑不但被磨圓,而且還會把碎屑按大小分開:粗大的被留在岸邊、淺水、浪烈的地方;細小的懸浮水中,沉積於靜水和深水處。因此,原來粗、細、輕、重混雜在一起的礦物就按礫石砂一粉砂一粘土的順序,依次沉積下來。這種有規律的帶狀分布,形成了不同岩層。
所以,礦物粒度粗細適中的天壇硯石的形成,是海水潮汐規律運動分選、沉積的結果,母岩的多樣化使硯石具有十數種複雜的礦物成分。同時由於海水深淺不同的運動差異和不同礦物成分的局部聚集使硯石又有了如雲如霧、富於變化的紋理。而名貴的瓜籽石,是在海水飽和後鮞狀礦物沉積而形成的。
殘碑硯殘碑硯

歷史淵源

上古研磨器階段
1980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陝西西安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套繪畫工具,其中就有一塊石硯,該硯有硯蓋,硯心凹處有一隻石質磨杵,硯旁有黑色的硯料和灰色的陶製水盂。這件五千多年前的文物被視為中國硯的始祖。
在仰韶文化時期,濟源一帶就有研磨器的製作。據1981年12月《新鄉地區歷史文物》報導,在圪塔坡遺址曾出土石質的研磨器,由研盤和研石兩部分組成。研盤呈長方形,平板,中間微凹。研盤上有一小石,稱研石。在進行繪畫時,先將天然顏料置於研盤上,再用研石在盤上旋轉研磨,顏料經加工後就可以使用。這一時期的硯,形制都較為簡單,無紋飾雕刻,也無專用硯材,它的主要功用也只限於研磨,而且這一時期出圖的石質硯台都配有研磨用的研石或研杵,這是因為從仰韶文化時期一直到漢代,人們使用的都是天然墨和丸狀、塊狀的半天然墨,這種墨質地較為堅硬,不易手研,必須藉助研石或研杵。
秦漢時期研磨器向硯演變階段
兩漢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文化交流日趨發達,因而硯的功用和地位更加突出,硯不僅被普遍使用,並且在形式、種類上都有了明顯的變化。首先,漢代出現了以松煙為主的人工手捏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需再藉助硯杵或硯石來研磨天然或半天然墨了,這使硯的製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次,隨著制陶、冶煉技術、造紙術的發展以及物質的豐富和人們審美情趣的提高,人們對硯的裝飾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漢硯在追求實用的同時,開始帶有裝飾,逐步步入了藝術的殿堂。除石硯外,漢代還有陶硯、銅硯、漆硯、玉硯等新品種,在形制上受同時期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在紋飾、造型上都顯示出美化的趨勢。其用途也由戰國、秦代的多種功能逐漸演變為專用於書寫的工具,完成了由研磨器到書寫硯的過渡。
1986年7月20日《河南日報》報導:“濟源縣文管所在漢墓中發現一罕見的四龍戲珠石硯。”四龍戲珠石硯,東漢熹平年間製作,造型美觀、渾樸厚重,雕工精巧。通高12厘米,直徑17厘米,石硯為圓形、雙層、下有三足。硯蓋上面有立雕硯鈕,四條蛟龍圍繞中心寶珠,硯蓋內面的中心有一圓形凹陷與蓋面凸出的紋飾相對應,這既減輕了硯蓋重量,又增加了可放置研石或墨錠的實用價值。據地質專家鑑定:此硯石與天壇硯之石品“墨青”相同,墨青的主要構成物質是灰岩,產於濟源市東北部的硯山。從四龍戲珠石硯的形制上可以看出漢代硯已完成了由研磨器到書寫硯的過渡。
唐代的穩定發展階段
隋唐時代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國力強盛,書畫藝術的巨大成就體現了隋唐文化的高度繁榮。在文運昌盛的大背景下,作為文房用具之一的硯的發展也就成為了必然。天壇山在歷史上的繁榮時期在唐代,受到文人墨客和帝王權臣的矚目,使得人們接踵而至。
韓愈曾多次來過天壇山,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韓愈帶好友和學生游盤谷寺,他的學生高常喜得一方石硯,請韓愈題銘,以鐫刻於硯作為紀念。韓愈寫道:“儒生高常與予下天壇,中路獲硯石。似馬蹄狀,外棱孤聳,內發墨色,幽奇天然。疑神仙遺物,寶而用之,請予銘焉。銘日:仙馬有靈,跡在於石。棱而苑中,有點墨跡。文字之祥,君家其昌。”韓愈給天壇硯的題銘令天壇硯聞名於唐,影響延及後世。
宋元時期南北藝術融洽階段
宋代是天壇硯的繁榮時期,硯型基本是唐代硯型的延續和演變,總的趨勢仍以實用為主,但也體現出宋朝特有的端莊典雅的藝術風格。
宋代隋唐時期的箕形硯已經演變成為長方形的抄手硯,成為主要硯式。抄手硯就是硯面呈門字形,硯底兩側及後端留邊,使硯底抬高,放置桌面時,硯底與桌面自然形成前端高后端低的空間,手可方便地從前端伸入硯底將硯台抄起,所謂“抄手”,就是可以手抄硯底,乃後人為其所名,也被稱為太史硯。典型的抄手硯硯首一端略窄,一般為硯池所在,硯尾一端略闊,硯堂整體呈坡狀,三個側面略內傾,呈上小下大之勢。宋代抄手硯大都無紋飾,邊沿鋼勁挺拔,端莊大方,體現出一種內斂的美。
濟源市文管所收藏一方出土於本市梨林鎮屈冢村的宋代天壇硯。此硯長14厘米,寬8.5厘米,高2厘米。硯堂、硯池呈規則的幾何形狀,其線條流暢,挺拔利落,方中有圓,既統一而又富於變化。硯尾底部為傾斜狀凹槽,這是宋代抄手硯的典型特徵。此硯石質瑩潔,綠中透黃,呈嫩綠色,是天壇硯珍貴石品之——柳芽黃。柳芽黃硯石產於盤古、哽口等硯坑。
濟源宋代抄手硯的出土可以看出宋代天壇硯的製作出現了新的突破,朝著藝術化的方向發展,已進入功能與藝術相溶的階段。
瓜子硯瓜子硯
明清時期的繁榮階段
明清時期社會不斷進步,生產技術日益提高,為硯台更具觀賞性提供了技術保障。此時的硯台製作,無論選材還是雕刻工藝,都精益求精,呈現出藝術性、鑑賞性並重的特點,這也反映了文人雅士等知識階層高雅的情趣愛好和審美趣味。在明清兩代,硯台的功能已由樸素的實用品演變為精美的藝術品,進而成為貴重的收藏品。
明代時期天壇硯石的開採明代的硯雕造型簡潔、流暢,極具自然之美,總體追求的是簡約和純正的風格,另外明代硯雕也有隨形而制、生動活潑的一派,這便開創了追求風韻的文人硯雕的先河。而且,明硯上的銘文也多了起來,這些銘文不但具有史料性,還具有藝術性,說明硯作為一種文具的文化內涵也愈來愈豐富。與此同時,明硯也極其注重石質美,明代時期的天壇硯便發現了很多更為優質的硯石。
明代制硯藝人不但發現了雲霞石、瓜籽石,而且還發現了珍貴石品“豆青”。豆青石,呈豆綠色,瑩潔細膩,如脂似玉,所制之硯,令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以至有人說“盤谷石硯豆綠色”,豆綠成了天然硯石的代表色,反映了人們對它的偏愛。豆青硯石產於相距盤谷不遠的石谷洞。雲霞、瓜籽、豆青等諸石品在明代的發現和運用,反映了制硯藝人對硯石的尋求和探索,也反映了明代天壇硯的繁榮發展。
盤谷是天壇硯石的主要礦點,因韓愈的《送李願歸盤谷序》而著名。乾隆讀了此文後得知燕川(濟源別稱)方口有盤谷,心生疑惑,原因是因為河南濟源有盤谷一地,河北田盤亦有盤谷一地。為解此疑,乾隆三十年(1770年),命河南巡撫阿思哈親自到濟源盤谷實地訪查,並繪成圖送入宮內。乾隆看了之後才明白韓愈送李願所歸隱的盤谷應在濟源而不在田盤。於是就有了乾隆的《濟源盤谷考證》和《用韓昌黎盤穀子詩韻明向誤並志今考證也》二篇親書御文,盤谷寺也因此成了欽定的“名山勝跡”。
清代,天壇硯的製作相當具有規模。據清《壽石齋硯譜》載:“縣北西許村人,皆以作硯為生。”由於制硯規模大、人員多,制硯藝術也在競爭中迅速發展。首先,硯材的品種有了增加,當時被採用的主要石質品種有:青斑、紅墩、銀星、麥葉綠、柳芽黃、豆青、天蘭、三彩、子母、黑石等。採石的硯坑有:盤谷、東大溝、沁河裡、白龍廟、石谷洞等處。其次,硯的造型樣式有了創新,雕刻技術也更為發達。在硯式造型及紋飾雕刻上,其題材以吉祥如意、龍風鳥獸、地方名勝及傳說人物為主,如龍鳳呈祥、海獅望樓、天壇勝景、盤谷全景、劉海戲蟾等,並在多色硯石如三彩石等石品的俏色運用上,爭奇鬥豔,制出了稀世珍品。另外,硯式品種也較為齊全,有如墨海、長方淌池等簡易硯,也有隨形刻花等高檔硯,更有三層石硯為一體的雕花琴足硯。這時的硯台更多的是一種藝術性、鑑賞性、陳設性並重的工藝美術品,雖在實用性上有所下降,但雕刻藝術卻有所成就。制硯藝人還製作文房雜具,如筆洗、筆山、鎮尺、水瓶等。
近現代發展
清末及民國初期,天壇硯的製作仍具相當規模。據民國十六年(1927年)的《河南通志稿》記載:“天壇硯的主要制硯村莊有:西許、東許、大社、盤谷西莊、南莊、盤谷寺等處。這成為當時濟源縣內的第一工業。”民國時期,由於戰亂不斷,經濟急速衰退,民不聊生,硯台的生產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建國後,天壇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地政府十分重視這一傳統文房瑰寶的生產,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發展天壇硯的生產。生產條件的改善,新技術的引進,新的硯石品種的發現以及制硯藝人與當代著名書畫家的結合,使天壇硯進入了繁榮發展的新時期。
1972年建立了以生產天壇硯為主的濟源縣工藝美術廠,使天壇硯由分散的個體小生產變成集中的工業化大生產。廠里聘請了制硯老藝人和設計繪圖人員,帶徒傳藝和設計創新,使古老的天壇硯獲得了新生。
1973年,又在濟源工藝美術廠的基礎上擴建成專門生產天壇硯的中國天壇硯廠,使這一藝術珍品得到更加迅速的發展,被評為河南省“優質產品“。

生產情況

1973 年,建立濟源縣盤硯廠,是年生產硯台品種40多個,年產值11萬元。
1974年,擴大生產規模,年產值12萬元。
1986年,產硯台2203方,產值9萬元。
2010年,濟源生產天壇硯的廠家有十多家。

產品榮譽

2015年06月1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天壇硯”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蕉聲月影蕉聲月影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天壇硯(盤古硯)產地範圍為河南省濟源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硯石開採
1.取用於濟源市區域範圍內且符合硯石質量要求的泥質板岩。
2.開採時嚴禁使用爆破等破壞性開採方式,確保硯石結構不被破壞。
二、原料要求
1.按石種、色澤及石品花紋分:青斑石、豬肝石、紅墩石、柳芽黃、麥葉綠、天藍石、子母石、瓜子石、三彩石等。
2.按硯石品相質量,分三個級別:
(1)一級:石質溫潤如玉,硬度適中,細膩緻密,色澤佳麗,花紋特徵豐富;
(2)二級:石質溫潤如玉,硬度適中,細膩緻密,色澤較佳麗,花紋特徵較明顯;
(3)三級:石質溫潤如玉,硬度適中,細膩緻密,色澤淺淡,花紋特徵較少。
三、生產要求
1.生產流程:選料→設計→雕刻→打磨。
2.雕刻:依據硯料形狀、色澤和紋理特徵,進行硯的設計、制坯和手工雕琢。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顆粒度細小,質地縝密、細膩,石質佳麗溫潤,石品花紋豐富。
2.理化指標:肖氏硬度≥46;體積密度2.75克/立方厘米至2.83克/立方厘米;飽和吸水率0.03%至0.09%;發墨量≥6立方毫米/分鐘。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天壇硯(盤古硯)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河南省濟源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天壇硯(盤古硯)的檢測機構由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