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山古道蜿蜒在磅礴的群山中,是石頭鋪築而成,只是因為一代又一代人的踩踏才成了路。石階順山勢傾斜,盤璇而上,那石階被過往行人的腳磨得光溜溜的,見證了人類變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盤山古道
- 地點:溫嶺市大溪鎮陳洋村
- 特點:與山溪相隨
- 別稱:“東甌王國”國道
歷史沿革,烽火硝煙,經過村鎮,遊記詩話,
歷史沿革
在溫嶺市大溪鎮陳洋村的深山叢林間,綿延著一條神秘的古道,蜿蜒于田野山脈之中,與山溪相隨。它是一條往來閩浙的官道、商道,也是一條探險科考的古道。它就是有著“東甌王國”國道之稱、溫嶺山脈之祖的盤山古道。
《黃岩志》載:“宋時,縣城柏樹巷設永寧驛,縣南45里設白楓驛(今峰江),下置戌鋪(黃土嶺)、店頭、魚沉、白楓4鋪。元初增設州前、岩前鋪,撤魚沉、白楓鋪。後增柏岙、繡嶺鋪。明洪武二年(1369年),永寧驛改丹崖驛,廢繡嶺鋪,增路口鋪,共7鋪。”
千百年來,盤山古道也和絲綢古道、茶馬古道一樣,既串起了眾多民族和文化的交融,也經歷了殘酷的戰爭和災難。路面雖已失去了往日光亮,但從古道的基架中,仍可想像當年的輝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過盤山古道後,在卷首寫道:“登盤山嶺,望雁盪諸峰,芙蓉插天,片片撲人眉宇。”
烽火硝煙
《黃巖縣地名志》記載:相傳從前有個皇帝路過此嶺,在嶺頭歇腳,看到這一帶山清水秀,就命名為秀嶺。因地處關隘,地勢險要,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浙西路提刑司奏準在黃巖縣盤山、繡嶺立寨,以保甌閩交通安全。
宋宣和間(1119-1125年),官府於盤山古驛道設寨駐兵,防奸宄出沒。靖康時(1126年),設尉巡司、招置軍士80人;南宋末年(1276年),八月,元軍以降將范文虎率師自黃岩南下襲溫,樂清暘谷岙人鮑叔廉(別號草堂居士)率族人在黃、樂交界之盤山、佛嶺一帶設防。聚全族,倡義兵,散家財,備戰具,結寨72處,扼險據守。元軍屢攻不下,遣書招降,鮑叔廉卻豎旗山頂,大書:“台州雖降,溫州不願為之氓!”後寨破戰死,元軍燒殺擄掠,鮑氏全族夷滅殆盡。明中葉,鄉人立義烈祠為祀。鮑氏外孫、明禮部尚書黃綰為作《義烈祠記略》。
元官府在盤山設“巡檢司”,以“防盜”為名,鎮壓農民起義。《大溪鎮志》: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從樂清盤石登入,經盤山、秀嶺去襲擾黃岩城。院橋於二、於三兄弟40位義士,毅然在秀嶺山路上迎擊倭寇,一直血戰到田野。屍橫山坡,血染稻禾,全部英勇陣亡。為黃岩城加強防禦贏得時間。黃岩城得以保全。台州知府宋治與黃岩知縣汪樹達為于氏兄弟等40位義士舉行祭奠,並撰文立碑於秀嶺山下路旁。
清鹹豐十二年,浙江總督左宗棠調台州六縣官兵數千人,圍剿盤山一帶反清義軍,同治間台州知府劉敖調太平營江廈訊官兵,在秀嶺設“訊哨處”,控制盤山、秀嶺、唐嶺、佛嶺一帶的太平軍活動。
民國十六年(1927年),直系軍閥孫傳芳部周蔭人部隊向浙撤退,師長蔣起鳳率2萬多軍隊以騎兵為先鋒,步、炮兵隨後,沿台溫古道北撤,沿途勒索軍餉,自一月一日起,越秀嶺開抵院橋,過境7天,司令部設在原道書院,搶劫勒索,強拉民夫數十人。最後一天在唐家橋土染店搶劫土布,並開槍打死一個染布師傅。民稱“北佬亂”。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六月,以中井太郎為首的日寇一部(包括二十二、二十四兩個混成旅,騎兵一大隊、炮兵二大隊、步兵二聯隊),挾其僑民、挑夫共4.7萬多人,從福建、溫州敗退北撤,先頭部隊於六月二十一日從樂清抵盤山嶺,傍晚分駐陳家洋。二十二日晨越秀嶺,上午九時抵院橋,十時其先鋒隊抵店頭,下午四時抵十里舖,分三路入黃岩城,至六月二十九日離黃岩。沿途殺人放火,強姦搶劫,其罪行罄竹難書。
溫嶺縣在民國17年發行股票集資74812元交省修築公路。民國23年,黃岩至澤國公路南延至樂清縣館頭路段建成,民國25年1月,臨海城關到溫州的客運通車。盤山、秀嶺古驛道上商旅日漸減少演繹成為鄉村小道。這條舊時台溫門戶必經之路已不再有往日的商旅喧譁和戰火硝煙,古道如今鮮有行人蹤跡,古道邊的萋萋芳草依然是一歲一枯榮,但古道石階、路廊、石拱橋、石步碇依然保存完整,留給人無限的遐想。
經過村鎮
黃巖縣前鋪(今黃岩大橋旁)、倉頭街(今勞動路)、橫街、天長街、小南門,沿南官河,經石湫橋、路口鋪(今十里舖)、店頭、院橋、唐家橋、柏岙(1956年3月,秀嶺水庫動工,1958年3月竣工。柏岙被秀嶺水庫淹沒)、將軍殿、古戲台,翻越秀嶺,進入大溪秀嶺村、井朱村、陳家洋(陳洋村),翻越盤山入樂清境內。此古驛道長約30公里。
遊記詩話
大旅行家徐霞客兩次訪雁盪山經過秀嶺、盤山嶺古驛道。
《徐霞客遊記》:“(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4月)自初九日別台山,初十日抵黃岩。日已西,出南門,步行三十里,宿八岙(柏岙)。十一日,二十里,登盤山嶺。望雁山諸峰,芙蓉插天,片片撲人眉宇。又二十里,飯大荊驛。”“(崇禎五年,1632年)至四月二十八日,達黃岩,再訪雁山。覓騎出南門,循方山十里,折而西南行,三十里,逾秀嶺,飯於岩前鋪。五里,為樂清界,(從)五里,上盤山嶺。”
古驛道自院橋柏岙入秀嶺,盤山至樂清大荊古驛道,蜿蜒山間,夾道樹木森森,沿途磴古苔老。有“盤山盤半日,繡嶺走半年”的俗語。此道曾是溫台門戶,商旅交通要道,宋、元時置有驛鋪。“一嶺迢遙十里賒,行人半日踏煙霞。”這是南宋狀元王十朋經過古驛道時發出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