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淌血》是由海科特·巴班克執導,米爾頓·哥恩卡維斯主演的劇情片,於2003年4月11日在巴西上映。
該片講述了1992年發生在巴西的大暴動(真實事件)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監獄淌血
- 外文名:Carandiru
- 製片地區:巴西、阿根廷
- 導演:海科特·巴班克
- 類型:劇情 / 犯罪
- 片長:France:148 分鐘
- 上映時間:2003年3月21日
- 對白語言:葡萄牙語
- 色彩:彩色
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製作發行,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保羅拘留中心,這是拉美最大的監獄,被人們稱為“卡蘭迪魯”。一位醫生雄心勃勃地來到這裡,希望開展一項愛滋病預防的醫療計畫。然而他所面對的現實比他能想像到的要棘手得多:在這座關押著7000多名囚犯的監獄裡,擁擠的牢房,落後的設備,惡劣的環境,為各種疾病提供了催生的溫床,犯人們根本無法得到足夠的醫療保護與幫助。作為一名初來乍到者,他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工作了幾個月後,他逐漸意識到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仍然不乏改變的契機。監獄中形形色色的犯人並非十惡不赦的壞蛋。在與他們的點滴接觸中,他發現了他們的團結與組織性,以及最重要的,一股強烈的生存意志。在這一過程中,醫生自己也在學會適應這裡艱苦的工作條件與獨特的工作方式。習慣了使用一流的先進器械的他,不得不拿起那些最初級的裝備,甚至在很多時候只能依靠他的感覺和經驗作出判斷。他也慢慢掌握了與犯人們在聽診時溝通交流的技巧。醫生的努力終於漸漸取得成果,他贏得了犯人們的尊敬。伴隨尊敬而來的還有秘密,各種疾病以外的問題也潛入他的生活。不少犯人在就診過程中把自己的故事、在監獄中遇到的問題向他傾訴,他與病人們的會面給他打開了通往罪惡世界的一扇視窗。 1992年,監獄發生大暴動,112名犯人在暴動中喪生。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Physician | Luiz Carlos Vasconcelos | ---- |
Ebony | Ivan de Almeida | ---- |
Chico | 米爾頓·哥恩卡維斯 | ---- |
Majestade | Ailton Graç | ---- |
Dalva | Maria Luisa Mendonç | ---- |
Rosirene | Aida Leiner | ---- |
Lady Di | 羅德里格·桑托羅 | ---- |
Herself | Rita Cadillac | ---- |
No Way | Gero Camilo | ---- |
Ezequiel | Lázaro Ramos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服裝設計 |
---|---|---|---|---|---|---|---|---|---|
海科特·巴班克 Daniel Filho Fabiano Gullane Óscar Kramer Flávio R. Tambellini | 海科特·巴班克 | Márcia Faria Maria Farkas Olivia Guimaraes | 海科特·巴班克 Fernando Bonassi Victor Navas Dráuzio Varella | Walter Carvalho | Mauro Alice | Vivian Golombek | Clovis Bueno | Vera Hamburger | Cristina Camargo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影片的攝製組十分龐大,多達26名主要演員、120名配角和8000名臨時演員,光為了給演員們繪製囚犯的紋身,化妝師和美術指導就設計了700款不同的圖案。
·影片部分場景是在卡蘭迪魯監獄實地拍攝,這也是巴西歷史上首次有如此大規模的攝製組進駐正在運作中的監獄。2002年末,這座監獄宣布關閉。雖然本片不是記錄片,但它也如實地記載下了監獄中的生活,這就更使它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這是巴班克繼《Pixote》和《蜘蛛女之吻》後第三次拍攝監獄裡的故事。他表示自己用監獄隱喻一種無路可逃的情境,人類所能身處的最具極端性的境遇。在監獄中,人的大部分活動都遭到嚴厲的限制和壓抑,他就不得不鼓起全部勇氣為生存而抗爭。在這裡,僅僅承受懲罰是不夠的,必須為生活奮鬥。“這部電影是關於那些失去了自由的人,在目睹著他們的個人空間越來越狹小時,是如何能確立起一種新的行為法則,以保護他們作為一個集體的完整統一性。”他強調這是基於真實事件的虛構電影。
獲獎記錄
坎城電影節(金棕櫚) 2003最佳影片 (提名) 海科特·巴班克
幕後製作
導演簡介
海科特·巴班克出生於阿根廷,18歲時對垮掉一代文學和存在主義產生興趣的他決定親眼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於是便開始雲遊四方。他的足跡遍及非洲、歐洲和美洲,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甚至包括義大利西部片的臨時演員。直到1971年,他在巴西被這裡的新浪潮影片所吸引,便定居下來,想拍電影。但他很不走運,正是這一年巴西的軍政府開始嚴厲審查電影,並驅逐了一批電影人。巴班克執著地留了下來,通過介入記錄片和短片拍攝一點點地學習電影製作知識。經過幾年慘澹經營,他終於正式成為了導演。
1978年,《Lucio Flavio》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巨大爭議,甚至巴班克本人都收到死亡恐嚇。這種爭議性反而為它的票房推波助瀾,使它成為巴西的一大賣座片。《Pixote》以記錄片式手法真實描繪了巴西街頭的流浪兒苦難的生活,在國際影壇反響熱烈,有雜誌甚至將它和《亂》《芬妮與亞歷山大》等名作一道列入80年代的最佳作品。
按巴班克自己的分類,《蜘蛛女之吻》、《紫苑草》、《愚蠢的心》屬於他較個人化的作品,靈感來自於青春期記憶。而《夜之王》、《Lucio Flavio》、《Pixote》則偏向於紀實性。他對邊緣族群的持續關注使影片往往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種關注也與他本人在多種行業中接觸過社會下層的經歷直接相聯。他非常堅持自己“巴西導演”的身份,經常有人對他作為外來移民的這種堅持提出質疑,他回答到:“人們常說不知道我究竟是哪裡人。但我問你:還有那位導演比我更‘巴西’?我的電影極具代表性地涉及了滲入巴西現實的每個主題。”
劇本作者
影片根據《Carandiru Station》改編,原作者達魯奇奧·瓦雷拉是一名癌症專科醫生。他曾作為志願者在聖保羅的監獄工作了13年,對監獄生活和囚犯們有著深入了解。他把那些令人感慨的故事向他的病人巴班克講述。在巴班克的鼓勵下,他提起筆將之記錄下來。本來也只想看看有那家報紙願意刊登,沒料到最後竟出版發行,成了一本叫好又叫座的暢銷書。或許這是第一次,那些犯人們的聲音被公眾聽到。
巴班克是書的首批讀者,他覺得瓦雷拉的描寫“完全無情、清晰,且絲毫不帶偏見,就像醫生看完X光片作出的診斷一樣”。為了把其搬上銀幕,他和兩名劇作家花費3年時間進行改編,前後修改了9稿。他們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是整理原著中片段化的事件,組成有機的敘述。為了表現人類的差異性,他們決定採用勾勒群像的方式,通過借鑑羅伯特·奧特曼的《短片集》,按照人物組織影片。同時他們十分小心地避免失去瓦雷拉所保持的中立客觀態度,巴班克認為:“這不是一部意圖抨擊監獄制度的電影。影片的全部意義在於行動,而非言語。”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BR Petrobrás [巴西]
Columbia TriStar Filmes do Brasil [巴西]
Globo Filmes [巴西]
HB Filmes [巴西]
Oscar Kramer S.A. [阿根廷]
發行公司
Barbar Film [土耳其] ..... (2003) (Turkey) (theatrical)
Columbia Pictures do Brasil [巴西] ..... (2003) (Turkey)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Films [西班牙] ..... (Spain)
Columbia TriStar Films [法國] ..... (France)
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Argentina [阿根廷] ..... (Argentina)
Columbia TriStar Home Entertainment [德國] ..... (2004) (Germany) (DVD)
哥倫比亞三星 Columbia TriStar [巴西] ..... (2003) (Brazil) (DVD)
Mongrel Media [加拿大] ..... (Canada) (theatrical)
SPI International [捷克] ..... (Czech Republic)
索尼經典 Sony Pictures Classics [美國] ..... (2004) (USA) (subtitled)
Universal Pictures Nordic ..... (Sweden)
上映日期
巴西 Brazil
2003年3月21日 ..... (II Panorama Internacional Coisa de Cinema)
巴西 Brazil
2003年4月11日
法國France
2003年5月19日 ..... (Cannes Film Festival)
加拿大Canada
2003年9月6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德國Germany
2003年9月23日 ..... (Hamburg Film Festival)
冰島Iceland
2003年10月10日 ..... (Edda Film Festival)
巴拿馬Panama
2003年11月14日
墨西哥 Mexico
2003年11月27日 ..... (Muestra Internacional de Cine)
土耳其Turkey
2003年12月19日
以色列 Israel
2004年1月15日
美國USA
2004年1月16日 ..... (Sundance Film Festival)
比利時 Belgium
2004年1月21日
泰國 Thailand
2004年1月27日 ..... (Bangko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西班牙Spain
2004年2月13日
墨西哥 Mexico
2004年3月5日
阿根廷Argentina
2004年3月18日
美國 USA
2004年3月19日 ..... (Clevela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丹麥 Denmark
2004年3月26日 ..... (NatFilm Festival)
葡萄牙Portugal
2004年4月8日
英國 UK
2004年4月16日
美國 USA
2004年4月18日 ..... (Philadelphi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法國 France
2004年4月28日 ..... (Paris Brazilian Film Festival)
美國 USA
2004年5月7日 ..... (Tribeca Film Festival)
美國 USA
2004年5月14日 ..... (limited)
丹麥 Denmark
2004年5月28日
法國 France
2004年6月2日
加拿大 Canada
2004年6月11日 ..... (limited)
匈牙利 Hungary
2004年8月24日
捷克Czech Republic
2004年9月2日
韓國 South Korea
2004年9月10日
波蘭 Poland
2004年9月24日
德國 Germany
2004年11月23日 ..... (DVD premiere)
印度尼西亞 Indonesia
2004年12月8日 ..... (Jakart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義大利 Italy
2005年6月7日 ..... (DVD premiere)
影片評價
導演從每個犯人的視角來講述他們的故事,絲毫沒有迴避其中的殘酷性,同時他又力圖在整體上保持中立客觀。
儘管題材陰暗,但混合以幽默、情節劇、浪漫元素。影片最終是政治的,但並不說教;精巧的,但並不矯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