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化
東吳時代的《七帝紫庭延生經》里有過記載,人們為四象配了名字,朱雀為陵光,玄武為執明,青龍為
孟章,白虎為監兵。在
道教護衛神中,最為出名的天神就是青龍、白虎 、朱雀、玄武,稱為“四象”,亦稱“四靈”。
遁甲符應經云:甲寅旬首神名
監兵。若揚兵振武,教陣蕩寇,行軍伐不道者,皆向其方呼其神之名而行。
詳解
白虎原為中國神話中的西方之神,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其形象虎,位於西方,屬金,色白,總稱白虎。《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白虎西斗星君為:“奎宿天將星君,婁宿天獄星君,胃宿天倉星君,昂宿天目星君,畢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參宿天水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云:“西方自虎上應觜宿,英英素質,肅肅清音,威攝禽獸,嘯動山林,來立吾右。”同時,道教亦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經》云:子若得一萬事畢,淑女之異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動,故稱之為虎也。”
在中國四聖獸中,另外一個常常跟龍相提並論的就是“白虎”;虎,為百獸之長,它的威猛和傳說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變成了屬陽的神獸,常常跟著龍一起出動,“
雲從龍,風從虎”成為降服鬼物的一對最佳拍檔。
而白虎也是戰神、殺伐之神。白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的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是四靈之一,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是由
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
除了道教中的四靈包括了青龍白虎之外,連在
風水師探勘墓地時,在地形前方左右兩邊突起的地形,可以當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獨特的稱號,稱之左青龍、右白虎,取其護衛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裝飾,在左右堂柱上繪有青龍百虎,以其鎮壓邪靈。而在道教興起之後,
龍虎被借用為道家煉丹的術語,就是指“鉛汞、坎離、水火、陰陽”,等的同意詞。而道家煉丹分內外(內丹鍊氣,外丹煉丹藥,筆者才疏學淺不敢十分確定),內丹是就陰陽五行而言,龍陽,生於離,離屬火,故云“龍從火里出”,虎陰,生於坎,坎屬水,故云“虎向水邊生”,兩者結合之後,一陰一陽,互相調和,稱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種說法是,性屬木,木代表東方,於卦為震,故比為青龍;情屬金,金代表西方,於卦為兌,金白色,故喻為白虎。金能夠克木,故情多損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氣,使之交合為一,則
金木無間,龍虎自伏而成丹,在人體中則以肝
為龍、腎為虎,而外丹則仍取陰陽之意,以龍為鉛,虎為汞。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東西,又是可敬的東西。可怕的是,它會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無比,能夠避邪。而在一些古書中,如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畫虎於門,鬼不敢入”,“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摶挫銳,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惡遇,燒虎皮飲之。擊其爪,亦能辟惡。此其驗也。”古人還認為白虎是一種祥瑞:“德至鳥獸。”
最初的西天星神是熊和貓頭鷹,但後因古羌族的圖騰在由熊變為龍的時候。而又到黃帝的向東發展時,龍的圖騰被帶到東方,跟“東方蒼龍星座”合而為一,朱鳥則成了統一南方時鳳圖騰在天國的新居,因兩大部族融合而終於成“
龍鳳呈祥”。作為古代圖騰是東鳳而西龍,作為星象則是東蒼龍而西朱鳥。到周朝以後,
封建制度正式確立,五行思想也成熟,把天像重新劃分,朱鳥放到了南方,和祝融火神一起崇拜了。而西方的就崇拜白虎。在部族鬥爭及遷移,西北方的龍向東移,東方的鳳向南移,南方的虎向北移,全國顯示一個大周轉的觀念運動。到
漢代五行觀念成了統一的思想,再補出玄武完成“四方之神”的配套。
在古時《史記。天宮書》“東宮蒼龍、南方朱鳥、西宮鹹池、北宮玄武。”在這裡的不是白虎,而是鹹池。而鹹池是主五穀的星,主秋季,因五穀是在
秋天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動物,如何能和龍、鳥、龜配成四靈呢?在《正義》:“鹹池三星在五車中,天演南,魚鳥所扥也。”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質疑:“蒼龍、朱鳥、玄武、各總七宿而言之。至於鹹池,則別一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鹹池還有一個解釋,就是太陽洗浴之所。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於暘谷,浴於鹹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可見鹹池原是羌人視為日出之處,鹹池也就是鹼水湖,應是
岷山地區的芋個湖泊,或是
青海。由此可證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宮天象尚沒有青龍白虎的觀念。在《禮記。禮運》所謂:‘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把不屬於動物的鹹池換成麒麟。後世有四靈有麟、四象有虎的習慣。
又由於白虎是戰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將被說成為白虎星充扥世的,如:唐代大將
羅成、薛仁貴
父子等人。除此之外,白虎又被道教吸放,被神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