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書

盟書又稱“載書”。古代記載盟誓各方締約內容的文書材料,多為玉石薄片製成。

春秋戰國時期,天子與諸侯之間、諸侯互相之間、諸侯與卿大夫之間,為政治目的常舉行盟誓活動。盟書一式二份,一份藏於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裡,以取信於神鬼。參見“侯馬盟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盟書
  • 又名:載書
  • 參見:侯馬盟書
  • 作用:訂立盟誓時所記錄的盟辭
盟書,作用,概述,考古發現的盟書,

盟書

作用

盟書是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或卿大夫之間訂立盟誓時所記錄的盟辭。

概述

明誓是諸侯或卿大夫為了對內鞏固統一,對外打擊敵人而舉行的一種禮儀活動,莊嚴而神聖。舉行盟誓時要先掘地為坎,再奉置玉幣(祭祀用的禮玉),殺牲,禮儀後將盟書與玉幣、犧牲掩埋於坎中。
僅《左傳》所記,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舉行的盟誓就達200 次之多。與簡牘不同,盟書用毛筆書寫在玉片或石片上,有的呈朱紅色,可能用血寫成,少數為墨色。

考古發現的盟書

考古發掘的盟書僅見於北方,重要者有三批:其一為春秋盟書,1965 年在山西省侯馬市春秋晚期晉國遺址發現,共5000 多片;其二三為戰國盟書,先後於1942 年出土於河南省沁縣,1980 年發掘於河南省溫縣,總計5000 多片。
其中以侯馬盟書最為重要。侯馬盟書的載體--石片和玉片有的似圭形,上尖下平,也有長方形、圓形及不規則形的。最大的長32厘米,寬約4 厘米;小的長18 厘米,寬不足2 厘米。每片上的字數不等,最多的一片達220 余字。它是目前發現時代較早而數量最多書寫文字。
其內容分"宗盟"、"委質"、"反納室"、"詛咒"、"卜筮"等,反映了公元前5 世紀晉國上層的鬥爭。侯馬盟書的盟誓文辭用血書寫成,詛咒和卜筮用墨書就。
字形與《魏正始三體石經》上的古文、宋代郭忠恕《漢簡》一書集錄的字形相似。字型風格不一,有的粗率,有的纖巧,還有蠅頭小楷。同一玉片上的文字行次比較規整而大小很不一致,比較自由。
從運筆上看,它是用一種彈性很強的毛筆寫成,落筆較重,收筆出鋒,形如蝌蚪。因此,有人認為它就是古代字型之一的蝌蚪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