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忠義 1931年2月出生,河北唐山人。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盛忠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婚姻狀況:已婚
人物簡介,主要貢獻,
人物簡介
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曾任地質礦產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第十二石油普查勘探大隊總工程師。廣東省石油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質學會石油地質委員會委員。現隸屬中石化中國新星石油廣州公司。
主要貢獻
主要成就:長期從事礦產地質勘察和研究工作。在廣東境內主持發現勘察的特大、大、中型多金屬、鈾、石油、鹽類礦床11個,編審地質報告、重要礦區地質勘察設計20餘份。1964年、1965年任礦區技術負責人期間,參與主持粵北特大型211鈾礦區地質勘察,發現大規模隱伏富礦體,進而肯定了礦床的重要工業價值,是擴大礦區工業遠景的主要階段,取得地質找礦重大突破,1989年獲地礦部地質找礦一等獎(該區經省地質局、核工業部的一些單位長期工作研究成果,獲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所在的705地質大隊於1991年榮獲國務院授予“全國功勳地質隊”稱號。1971—1984年主持勘探發現廣州市郊龍歸鹽礦區、三水盆地一口高產二氧化碳氣井、寶月油氣田,分別於1985年獲地礦部地質找礦二等獎和兩項三等獎,榮立二等功。主編《龍歸鹽礦區勘探地質報告》,1989年獲地礦部地質勘察成果三等獎。1978年在北京參加原國家地質總局石油地質工作會議期間,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了全體代表併合影留念(7月30日)。1984年以來主持發現立項勘察三水市隔坑大型鹽礦床,隊、省、市已聯合勘探開發。由於礦鹽的發現和利用,為省緩解了海鹽不足狀況並填補了工業制鹼的空白,發表《珠江三角洲鹽類礦床地質特徵》等主要學術論文10餘篇。其傳略已編入《中國地質礦業家列傳》、《英國國際傳記辭典》、《美國國際名人錄》等辭書。1997、1998年榮獲國際20世紀功勳(榮譽)獎章(IBC,ABI),2001年榮獲首屆東方名人成就獎、世界博覽會發明人金獎。2005、2006年獲中國詩詞聯作品集中華傳統美德創作獎、朱德頌金帥獎、盛世英才創作獎和四項優秀學術成果、詩詞作品一等獎。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2006年10月1—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光榮應邀參加“中華脊樑——共和國傑出人物國慶座談會暨表彰大會”特邀嘉賓,授予共和國傑出人物光榮稱號,並頒發特製鈦金獎牌和榮譽證書等及與黨和國家領導人長幅合影,入選《共和國傑出人物風采錄和表彰大會光榮冊》兩書。2008年在大型文獻《科技創輝煌及中國改革創新風雲人物》評選活動中,榮獲科技之星百佳科技創新人才金獎和中國改革創新風雲人物特別金爵獎。並獲中國改革創新風雲人物榮譽稱號。礦產地質勘察成果提要:找到了我國最大的花崗岩型鈾礦粵北聚集區,探明鈾礦儲量位居全國前列(1961-1971),當年(1963)二機部劉傑部長親臨礦區指導,用等來下鍋比喻國家對核工業——鈾礦資源的急需。沿南海的珠三角,首次發現大規模鹽類礦產資源(1975-1988)。為新世紀祖國富強、經濟騰飛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