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器,漢語詞語,拼音是chénɡ qì,指盛東西的器具。如,筐、籃、杯、盤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盛器
- 拼音:chénɡ qì
- 性質:漢語詞語
- 解釋:盛東西的器具
盛器,漢語詞語,拼音是chénɡ qì,指盛東西的器具。如,筐、籃、杯、盤等。
盛器,漢語詞語,拼音是chénɡ qì,指盛東西的器具。如,筐、籃、杯、盤等。解釋指盛東西的器具。示例如,筐、籃、杯、盤等。...
青銅尊商代晚期青銅盛器。高28.5厘米,口徑23厘米,底徑16厘米。敞口,粗頸,腹微突, 下圈足喇叭狀,近底部折收垂直狀。頸飾蕉葉紋,腰和底部各有4條扉棱,扉棱兩側飾雲雷襯地饕餮紋。底內壁鑄有陰紋族徽。1975年泗水縣張莊鄉張莊...
《葫蘆盛器:有容乃大》是2023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以葫蘆盛器的功能為出發點,講述葫蘆盛器在日常生活、傳統農業、漁業、軍事、醫學等領域的廣泛套用,並解析現有葫蘆盛器的製作工藝。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分別...
《竹製盛器》是2019年03月31日實施的一項行業標準。起草人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嚴漢榮、林觀武、徐戀、吳光福、車宇鋒、程家集、練素湘、石玉雪。起草單位 本標準由方圓標誌認證集團浙江有限公司牽頭組織制定。 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
民國西藏“食品盛器”器物畫 民國西藏“食品盛器”器物畫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繪畫類作品。
商周青銅粢盛器特展圖錄 《商周青銅粢盛器特展圖錄》是1989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芳妹。
破蒸籠不盛器,諺語。比喻不成器,沒有出息。釋義 “盛” 與“成”諧音,“盛氣”即 “成器”的意思。比喻不成器,沒有出息。出處 明·《殺狗記》第六出:“呸!破蒸籠不盛器。他是孫大哥家裡使喚的,我每吃酒,他來伏事的,到...
豆,一種形似高足盤的盛器,有蓋,也有無蓋的,有木製的,也有青銅製的;豆本是一種盛肉盛菜的重要器皿,但也有用於盛酒的。斗,有的人認為斗與豆通,也是一種盛酒器,不過它是一種容量比較大酒器。斝,古書中也稱為“散”,其...
簠為古代盛載祭物的第二等盛器,是主要盛放稻、粱的方形器皿(第一等盛器為簋,主要盛放黍、稷),文獻中又稱“胡”或“瑚”。此器呈長方形,口外侈,腹下收,下有四矩形短足。上有蓋,蓋與器形狀相同,上下對稱,合成一體,...
【盛貯器】實用器中盛器和貯器的合稱。盛器是用於盛食物及液汁的用具,但不遇口。多泥質陶及原始瓷製。常見器形有簋、豆、盤、碟、盂等。貯器有罐、壇、缸等。始於新石器時代,東漢以後多為瓷製品。
商銅鼎是青銅類文物,在臨汾龐杜墓地出土,現收藏於臨汾市博物館。文物規格 通高22.10厘米、口徑15.90厘米,質量1.853公斤。文物特徵 盛器、雙立耳,方唇,深腹,圜底、折沿,三柱足。腹部飾兩周弦紋,足外有合范鑄縫,鼎底外側...
商銅簋是臨汾龐杜墓地出土的文物,現收藏於臨汾市博物館。文物規格 通高21.5厘米、口長23.70厘米、口寬19.50厘米、底長19.60厘米、底寬16.80厘米,質量7.54公斤。文物特徵 盛器、方體,敞口、方唇、折腹、束腰高方底座、雙獸耳...
壽寶寶盒"款。這種寶盒早在明代喜靖時期已有製作,無論形制、圖案、紋飾均與乾隆時期完全一致。壽春寶盒,雕工纖細精美,式樣典雅美觀,花紋繁密且極為清晰,紋飾寓意吉祥,不僅是實用的盛器,而且是珍貴的藝術品。現藏南京博物院。
商銅提梁卣是臨汾龐杜墓地出土的文物,現收藏於臨汾市博物館。文物尺寸 通高25.00厘米、底徑13.80厘米,質量2.938公斤。文物特徵 盛器、扁圓體、斂口,圓唇,直頸,溜肩,鼓腹圜底,圈足,肩部雙環耳,綯索紋提梁。肩部飾獸形鋬和...
籯笥,讀音是yíng sì。意思是籯、笥都是竹編的盛器。借指積蓄的錢財。解釋 籯、笥都是竹編的盛器。借指積蓄的錢財。出處 清 王晫 《今世說·德行》:“ 姜桐音 歷世仕宦,而無籯笥,然性喜中友之急。 山陰 徐伯調 ,家...
明代霽藍釉獅首罐 明代霽藍釉獅首罐是一件明朝文物,現收藏於紹興博物館。此展品為明代文物。貯盛器。肩兩側塑獅首形穿系一對,器物外施霽藍釉,內施白釉,系景德鎮窯藍釉瓷系列。
新石器時代陶寺文化陶斝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1984年在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的文物,現收藏於臨汾市博物館。文物規格 通高15.20厘米、口徑17.60厘米、質量0.398公斤。文物特徵 盛器,泥制灰陶,侈口、折沿、折肩、三錐足...
在日本、埃及、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許多古遺址都有出土。唾盂,又叫唾壺,至遲出現於戰國,明代演變為渣斗,為衛生用具,是古代貴族宴飲時唾魚骨或獸骨的盛器。瓷質唾盂始自東漢,三國兩晉頗為流行。它是捧在手上使用的。
民國籮筐農用工具 此展品為民國時期文物。是竹篾編制的筐式盛器,呈圓形,中空,主要用於從地里收糧食或晾曬糧食時盛裝糧食,是古時農用時一常用工具。現收藏於寧波市北侖區甬仙釀造工藝博物館。
春秋陶器以泥質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另有少量夾砂紅陶和夾砂棕陶。常見器形,作炊器的主要是鬲、釜、甑,作食器的主要有豆、盂、盤,作盛器主要有瓮、盆、罐。大約從商代晚期開始出現的專用於隨葬的陶明器,春秋時期有較大的...
周代陶瓷器,周代(約公元前1l世紀一前771)生產的陶瓷器。周代制陶業在商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以泥質灰陶、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紅陶、夾砂紅陶較少,黑陶偶爾見到。生活用具中,如炊器主要是鬲、覷、甑,食器主要是豆和簋,盛器主要...
器物大多為尊、卣、簋、壺、豆、罐、鼎、杯、盂等盛器,春秋、戰國時也有一部分鐘、錞等仿青銅禮器。原始青瓷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河南鄭州安陽殷墟、洛陽龐家溝、輝縣琉璃閣、河北藁城、山東的濟寧、益都、北京琉璃河、...
飲器類的觚、爵,食器類的豆、簋、三足盤,盛器類的瓮、盆、大口尊缸,等等。大口尊、圈足盤、簋 是新出現器形。這時期陶器紋飾以印痕較深的繩紋為主,約占五分之四強。另有少量磨光素麵,及磨光面上拍印的雲雷紋、雙鉤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