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胃湯

益胃湯,中醫方劑名。為治燥劑,具有養陰益胃之功效。主治陽明溫病,胃陰損傷證。食欲不振,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者。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胃炎、糖尿病、小兒厭食症等屬胃陰虧損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益胃湯
  • 功用:養陰益胃
  • 主治:陽明溫病,胃陰損傷證
  • 分類:治燥劑-滋陰潤燥劑
  • 出處:《溫病條辨》
歌訣,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附註,附方1,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附方2,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化裁方之間的鑑別,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益胃湯能養胃陰,冰糖玉竹與沙參,麥冬生地同煎服,甘涼滋潤生胃津。

組成

沙參、麥冬、冰糖、細生地、玉竹。

用量

沙參9g,麥冬15g,冰糖3g,細生地15g,玉竹炒香4.5g。

用法

上以水五杯,煮取二杯,分兩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功用

養陰益胃。

主治

陽明溫病,胃陰損傷證。食欲不振,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者。

方義

溫病易從熱化傷津,熱結腑實,套用瀉下劑後,熱結雖解,但胃陰損傷已甚,故食欲不振,口乾咽燥。胃為水谷之海,十二經皆稟氣於胃,胃陰復則氣降能食。治宜甘涼生津,養陰益胃為法。本方重用生地、麥冬為君,味甘性寒,功擅養陰清熱,生津潤燥,為甘涼益胃之上品。北沙參、玉竹為臣,養陰生津,加強生地、麥冬益胃養陰之力。冰糖為使,濡養肺胃,調和諸藥。

配伍特點

方用一派養陰之品,以復胃陰,納飲食,以治病求本。

運用

本方為滋養胃陰的常用方。臨床套用以飢不欲食,口乾咽燥,舌紅少津,脈細數為辯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汗多,氣短,兼有氣虛者,加黨參、五味子以益氣斂汗;食後脘脹者,加陳皮、神曲以理氣消食。

附註

附方1

玉液湯

組成

生山藥30g,生黃芪15g,知母18g,生雞內金(搗細)、葛根各6g,五味子、天花粉各9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益氣滋陰,固腎止渴。

主治

消渴氣陰兩虛證。口乾而渴,飲水不解,小便數多,睏倦氣短,脈虛細無力。

出處

《醫學衷中參西錄》

附方2

瓊玉膏

組成

人參(為末)、白茯苓(為末)各720g,生地黃(搗汁)8000g,白蜜5000g。

用法

人參、茯苓為細末,蜜用生絹濾過,地黃取自然汁,搗時不得用鐵器,取汁盡去滓,用藥一處,拌和勻,入銀、石器或好瓷器內封閉留用。每晨二匙,溫酒化服,不飲酒者白湯化之。

功用

滋陰潤肺,益氣補脾。

主治

肺癆肺腎陰虧證。乾咳少痰,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氣短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

出處

申鐵瓮方,錄自《洪氏集驗方》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以上二方與益胃湯均有滋陰之功,用治陰液不足之證,但玉液湯主治消渴之氣陰兩虛證,以口渴尿多、睏倦氣短、脈虛細無力為主要表現,乃元氣不升,真陰不足,故治以益氣滋陰,固腎止渴,以黃芪、山藥益氣為主,配伍滋陰固澀之品;瓊玉膏主治肺癆肺腎陰虧,以乾咳咯血、氣短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為主要表現,治以滋陰潤肺、益氣補脾,以生地黃滋陰壯水為主,輔以人參、茯苓益氣健脾;益胃湯主治陽明溫病,胃陰損傷證,以飢不欲食、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為主要表現,治以養陰益胃,以生地、麥冬等甘涼生津之品為主。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溫病條辨》卷2:“陽明溫病,下後汗出,當復其陰,益胃湯主之。”
2.方論選錄 《成方便讀》 :“夫傷寒傳入陽明,首慮亡津液,而況溫病傳入陽明,更加汗、下後者乎?故雖邪解,胃中之津液枯槁已盛,若不急復其陰,恐將來液虧燥起,乾咳身熱等證有自來矣。陽明主津液,胃者五臟六腑之海。凡人之常氣,皆稟於胃,胃中津液一枯,則臟腑皆失其潤澤。故以一派甘寒潤澤之品,使之飲入胃中,以復其陰,自然輸精於脾,脾氣散精,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五經並行,津自生而形自復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