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鱗魚

皮鱗魚,1962年的一天,一尾小魚在青海湖中靜靜游弋。它體態修長,色澤黃褐,這條魚引起了前來考察的生物學家的關注。此時,這條魚並不知道,自己身上隱藏的一種祖先的基因信息,將對人類了解青海湖這個浩瀚湖泊中的魚類資源演變提供線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鱗魚
  • 發現時間:1962年
被雪藏的珍貴標本
2014年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標本館的博士研究生李文靖來到標本館。他在一個標本瓶前駐足,仔細觀察起來。
這隻標本瓶中,裝著4條魚,大的十幾厘米,小的只有七八厘米,它們都是上世紀60年代採集於青海湖。“全身被著排列不整齊、分布不均勻、較大、埋於皮下的鱗片”,這是它們共有的體貌特徵。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讓它們擁有過一個特別的名字——皮鱗魚。
李文靖介紹,自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組織了多次規模不等的生物學綜合考察,或派人參加了國內組織的有關綜合科學考察,其中,參加的魚類學家有武雲飛、朱松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岳佐和等人。他們通過收集到的大批標本及實地勘察資料,對青海湖裸鯉做了分類、研究。“這4條采於青海湖的皮鱗魚就是上世紀60年代科學考察活動的收穫。除此之外,標本館內還有一條采自西藏的皮鱗魚標本。”李文靖說。
由於地處偏遠、科研滯後等原因,有關青海魚類的記載一直鮮見於古籍文獻。直到1727年,在相關的歷史文獻中才有了關於青海湖有魚的記載。
據清代古籍《藏紀概》記載:“青海有魚似鱘鰉,甚多,皆無鱗甲。”曾任陝甘總督的楊應琚在《西寧府新志》卷四地理山川部中,寫下了“十三志雲,青海在臨羌縣西……有魚無鱗……背負黑點……”還在卷八地理物產部中記下了“貴德所魚產黃河,西寧東鱗止類止有魚三四種而具無鱗……魚產黃河”;《循化志》中記有“黃河中魚甚多,……有鯰魚、白魚、鯉魚,垢魚口大反唇無鱗”。
這些有關青海魚類的記述,雖然只有寥寥數字,但無不強調突出了“無鱗”這一特徵。而科學家們在對青海湖展開的魚類調查也顯示,青海高原的魚類以裂腹魚和高原鰍為主,這些都是以無鱗或只有少數鱗片為顯著特徵。
從青海湖採集到的這些長有不規則形狀鱗片的魚,到底是什麼魚呢?它們身上的這些鱗片,又蘊藏著什麼樣的生物學信息呢?
在班公湖找到族親
就在武雲飛、朱松泉對這些標本展開初步研究之時,1964年,中國科學院的水生生物專家岳佐和、黃宏金在西藏羊卓雍湖也採集到了這種有鱗魚。他們大膽地以這些魚為模式,建立了皮鱗魚屬,“所依據的主要特徵正是它們全身被著排列不整齊、分布不均勻、較大、埋於皮下的鱗片,並以極其相似於裸鯉屬而定的屬名。”李文靖介紹。
自此,生物學上便出現了“皮鱗魚屬”,有關這種魚的命名仿佛已經塵埃落定。
1975年,武雲飛、朱松泉又在西藏班公湖採集到了一條皮鱗魚。他們將這條皮鱗魚拿給當地漁工和牧民民眾時,牧民們也對這種長有鱗片的魚感到震驚,認為這在當地是極為罕見的。這次,武雲飛、朱松泉產生了疑問:皮鱗魚所具有的鱗片特徵,在分類學上是否可以作為劃分屬、種的依據?
為了解開這個疑問,武雲飛、朱松泉立即對已經採集到的皮鱗魚標本與青海、西藏三地已知屬種正常的無鱗魚,展開了比較、研究,期望能有所突破。
武雲飛、朱松泉發現,在體貌上,除身體是否被有鱗片的差別之外,皮鱗魚與無鱗魚的主要形態特徵、鰓耙數目及身體各項比例的變異範圍完全一致。通過解剖鏡,他們驚奇地發現,皮鱗魚的體鱗結構與它們各自的肩鱗相同。“皮鱗魚的肩鱗和臀鱗,也與當地無鱗魚的相應鱗片的結構相同。體鱗的分布情況隨個體而異。同一個體的體鱗,大小和形狀差異顯著。這些都說明皮鱗魚的體鱗具有極大的差異性,很不穩定。”李文靖介紹。
由此,武雲飛、朱松泉認為用身體上出現的這種鱗片作為主要分類依據是不可靠的。他們推測:這種被有不規則鱗片的皮鱗魚,應是無鱗魚中身體上呈現鱗片症狀的個體,即返祖現象的個體變異!
原是裸鯉返祖
武雲飛、朱松泉認為,羊卓雍湖的標本出現率不及漁撈量的萬分之一,根據1962年至1965年生物學家們蒐集的青海湖皮鱗魚標本,不及當時總產量的千萬分之一。1974年,在班公湖也是首次發現此類標本。由此看來,皮鱗魚是十分稀少而罕見的,在青海、西藏的湖水中,並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種群。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個獨立種群,是由具有相對穩定形態特徵的許多個體組成的。個別地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個體,可能有兩種情況,即天然雜交或返祖現象。天然雜交中,在魚類中屢見不鮮。然而在青海湖和羊卓雍中的魚類僅有不被鱗片的裸鯉屬和高原鰍屬,因此,不可能產生被有鱗片的雜交種。
“今天的裂腹魚亞科的許多屬、種則是不同程度地被有鱗片,或是部分消失,或是全身幾乎裸露無鱗片。據已有研究,無鱗魚的退化是由於對高原特定水域條件長期適應而特化的結果。因此說皮鱗魚身體上出現的鱗片是無鱗魚祖先鱗片特徵的重現,是有歷史根據的。”李文靖說。
通過對這些皮鱗魚和相應的正常無鱗魚標本的比較分析,鑒於皮鱗魚所表現出的返祖症狀,是一種生物進化過程中的特殊現象,具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
皮鱗魚消隱青海湖
從上世紀60年代至上世紀80年代,這種長著有鱗魚以一個新的種屬皮鱗魚屬引起了科學界的誤會,根據自己的研究分類,武雲飛、朱松泉確證了這種皮鱗魚就是青海湖裸鯉,所以,他們提出了應廢除皮鱗魚屬、種的命名的建議。然而他們認為,皮鱗魚在分類學上,雖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種,在生物進化中仍然意義重大。
鱗片返祖變異的標本,不僅為裂腹魚類適應高原環境而特化的推論提供了物證,同時也填補了裂腹魚類從有鱗到無鱗之間的鴻溝。在地理位置上相隔數千公里的三個不同產地的三個已知種中,都出現了鱗片的返祖變異,這樣的變異看來是偶然的,但或許能為研究裂腹魚類的演化史,提供一些線索。返祖變異的事實,還說明無鱗魚鱗片的退化,是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通過鱗片退化和重現這一對矛盾因素的相互作用,不斷鬥爭來實現的。其變異的實質,在於無鱗魚個體內部的矛盾因素相互鬥爭形式的多樣化和複雜性,導致多種鱗片分布形式,即幾乎裸露的個體最多,局部出現鱗片的較少,全身被鱗者罕見。總之,地處高原的無鱗魚進化發展的總趨勢是鱗片退化。
“ 五十多年過去了,由於種種原因,專家們再也沒有採集到皮鱗魚,這種返祖現象的原因還沒有確切答案。目前,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魚類專家在對青海湖裸鯉展開功能基因定位工作,試圖解開青海湖裸鯉的鱗片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消失的原因。因為這些鱗片都是不規則形狀的,活體標本很難再次採集到,因此很難能確定它們能否起到鱗片應有的保護作用。”李文靖介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