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溝鱗魚

中華溝鱗魚

中華溝鱗魚(Bothriolepis sinensis)是採集於昆明市呈貢縣的化石標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溝鱗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盾皮魚綱
  • :胴甲魚目
  • 分布區域:湖南省長沙市跳馬澗鎮中林沖、鴨巢沖、木家塘及石門沖等地
  • 外文名:Bothriolepis sinensis
  • 產地:昆明市呈貢縣
  • 保存單位: 國家岩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台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化石產地,主要用途,

物種學史

1937年,計榮森帶領剛從北大畢業的葉連俊到長沙地區進行地質考察,他們在距市區不遠的跳馬澗發現了一些魚類化石骨片。計榮森時任地質調查所古生物研究室副主任。當時,溝鱗魚類在國外已經有很久的研究歷史,積累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基於已有的溝鱗魚類知識,計榮森經過對比研究,很快便得出結論,這些骨片應該屬於胴甲魚目中一種新的溝鱗魚類。計榮森在1940年正式描述並定名了中華溝鱗魚,標誌著中國古生代魚類研究的正式開啟。在此之前,雖然法國人滿蘇(Mansuy)在1907年發表的《古生物調查結果》和1912年出版的《滇東地質研究》中曾提到過在中國發現了胴甲魚類的化石,但並未對這些標本進行正式記述。中華溝鱗魚也因此成為第一種由中國人正式記述的古生代魚類化石,是我國古魚類研究的一個里程碑。中華溝鱗魚的正型標本IVPP V467仍存放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為一件前中背片的內模標本。

形態特徵

甲冑魚類和盾皮魚類堅硬的外骨骼具有保護作用,作為盾皮魚類子類群的胴甲魚類,其外骨骼還額外有輔助運動的功能。這也是胴甲魚類與其他盾皮魚類的主要區別之一——具有外骨骼包裹的胸鰭。從此前介紹的同屬於胴甲魚目的西屯副雲南魚可知,雲南魚類的胸鰭由許多塊膜質鰭片包裹。發展到較為進步的中華溝鱗魚時,包裹胸鰭的骨片數量減少、體積增大,骨片間結合更為緊密,因此,中華溝鱗魚的胸鰭比雲南魚類的胸鰭更為結實;加之中華溝鱗魚已經發育出了盔狀的肢突(胸鰭與軀甲的關節)、兩節的胸鰭、無鱗片包裹的軀體後部等特徵,活動能力較雲南魚類大大增加。那胴甲魚類是如何藉助外骨骼運動的——根據胴甲魚類的平坦腹部和背位的眶窗內集中了眼睛、鼻孔、松果孔等感覺器官的特徵,科學家們推測它們生活在水底,堅硬的胸鰭可能插入水底沙土中輔助其“爬行”,雖然顯得有些笨拙,但這可是其他脊椎動物當時都不具備的特殊運動技能。法蘭西科學院院士菲利普·讓維爾(Philippe Janvier)等在分析了溝鱗魚胸鰭關節的活動範圍後,推測溝鱗魚類可能使用靈活且堅硬的胸鰭揚起水底的沙土,將身體埋在沙土中,利用背位的眼睛等感覺器官警惕來自上方的威脅,以躲避掠食者的捕食,和水族館中常見的團扇鰩將自己埋在沙子中的行為非常相似。菲利普·讓維爾等還曾在中華溝鱗魚的近親——加拿大溝鱗魚標本中發現了形似氣囊的結構,推測可能是肺的雛形,很遺憾中華溝鱗魚的標本中沒有發現過類似結構。

生活習性

溝鱗魚類作為已知第一種有活動下頜的脊椎動物,是如何攝食的呢,通過它們嘴巴的結構我們可以略窺一二。它們的嘴巴位於腹側,下巴由兩塊獨立的膜質骨片組成,在雲南魚類中成短棒狀,在溝鱗魚類中成片狀。它們可能利用活動的下巴刮削水底的沉積物,濾食有機質,在國外的溝鱗魚類材料中曾報導過其消化道內殘留有含碳的碎屑物質就是很好的證據。

化石產地

昆明市呈貢縣

主要用途

科學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