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黏膜和周圍神經,也可侵犯深部組織和器官。本病在世界範圍內流行甚廣,據估計全世界現有麻風病人約一千萬人左右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基本介紹
- 別稱:麻風病
- 中醫病名:麻風病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多發群體:老人,兒童
- 常見發病部位:皮膚表面,黏膜,周圍神經
- 常見病因:麻風桿菌
- 常見症狀:皮膚潰爛,殘疾
- 傳染性:傳染病
- 傳播途徑:破潰的皮膚和黏膜
病因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比較廣泛,主要見於皮膚、黏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皮膚和黏膜排出體外,其它在乳汁、淚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
檢查
試驗方法和結果判斷在前臂屈側皮內注射粗製麻風菌素0.1毫升,形成一個直徑約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後觀察反應結果。早期反應:注射後48小時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有浸潤性紅斑直徑大於20毫米者為強陽性(+++),15~20毫米者為中等陽性(++),10~15毫米者為弱陽性(+),5~10毫米者為可疑(±),5毫米以下或無反應者為陰性(-);晚期反應:注射21天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發生紅色浸潤性結節並有破潰者為強陽性(+++),結節浸潤直徑大於5毫米者為中等陽性,結節浸潤直徑3~5毫米者為弱陽性(+),輕度結節浸潤或在3毫米以下者為可疑(±),局部無反應者為陰性(一)。
治療
皮膚病麻風病1、化學藥物。
(1)氨苯礬(DDS)為首選藥物。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風桿菌,且可抗Ⅱ型麻風反應。100--200mg/日,口服。
(3)利福平對麻風桿菌有快速殺滅作用。
2、免疫療法。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風菌的特異免疫治療可與聯合化療同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