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endometriosis in scar of skin
- 就診科室:婦產科
- 多發群體:成年女性
- 常見發病部位:腹部或生殖器部位手術瘢痕內
- 常見病因:外科手術時機械性種植
- 常見症狀:單個棕色或藍色結節,輕度觸痛和疼痛,月經期可腫脹或出血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病原因包括種植學說、漿膜學說、免疫學說(包括細胞免疫功能缺陷、體液免疫功能缺陷)等。而皮膚子宮內膜異位症主要為進行外科手術時機械性種植引起。只要與子宮內膜組織接觸的任何手術切口都可能引起內膜的種植,不同時期的子宮內膜種植能力為:經後期>經間期>分泌期>經前期>經期>早期妊娠>晚期妊娠。其中經後期子宮內膜主要由基底層細胞組成,最具生長活力。然而少部分臍部與外陰內膜異位並無手術史,可能與淋巴轉移有關係。
臨床表現
多發於成年女性,為單個棕色或藍色結節,半徑多為0.25~0.30cm,也有體積較大者。患病特徵為:有輕度觸痛和疼痛,在月經期間可能會腫脹或出血;多發於腹部或生殖器部位的外科手術瘢痕內,剖宮產手術後瘢痕內發病率更高。也有自然發生於臍部及腹股溝部者。
檢查
組織病理學檢查:真皮內不規則腺腔嵌於有明顯細胞和血管成分的間質內,細胞及腺腔與功能性子宮內膜相似,可有周期性變化。
診斷
鑑別診斷
治療
多主張手術切除病灶。一般認為,手術時間以經前為宜,此時異位包括界限較清楚,易徹底切除。切除範圍至少應超過結節0.5cm,同時切除原手術瘢痕。
如果瘢痕病灶>6cm時,浸潤較廣泛,邊界欠清,可先用藥物治療3個月,待病灶局限後手術。原則是儘量切除病灶,術後應注意避免因腹膜受累與臟器粘連造成的臟器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