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皮炎濕疹類疾患病因十分複雜,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內部因素
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膽囊炎、扁桃體炎、腸寄生蟲病等)、內分泌及代謝改變(如月經紊亂、妊娠等)、血液循環障礙(如小腿靜脈曲張等)、神經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等。
2.外部因素
可由食物(如魚蝦、牛羊肉等)、吸入物(如花粉、塵蟎等)、生活環境(如冷、熱、乾燥等)、動物皮毛、各種理化物質(如化妝品、肥皂、合成纖維等)所誘發或加重。
臨床表現
皮炎與濕疹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通常可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及慢性期三種皮損。
1.急性期
表現為紅斑、水腫,可伴有丘疹、丘疤疹、水皰或糜爛、滲出。病變中心往往較重,逐漸向周圍蔓延,病理表現為表皮細胞間水腫,海綿形成,表皮內水皰。
2.亞急性期
水皰、紅腫及滲出減少,出現結痂及脫屑。
3.慢性期
以皮膚粗糙肥厚革化為主,苔鮮樣變,可伴有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組織病理表皮增厚,棘層肥厚,真皮乳頭淋巴細胞浸潤。手足部濕疹可伴發甲改變。皮疹一般對稱分布、常反覆發作,自覺症狀為疹癢,甚至劇癢。
上述三期間常無明顯界限,有的患者可同時並存,也有的皮炎不一定要經歷三期。上述臨床分期不提示病因或發病機制,而根據病因、發病部位和臨床特點,可以把能進行分類診斷的皮炎稱為分類性皮炎(濕疹),如淤積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對於具備皮炎濕疹臨床特點又不能進一步歸類者稱為未分類性濕疹(表1),各種不同的皮炎濕疹各具相對特異性的臨床特點。
檢查
主要用於鑑別診斷和篩查可能病因,各種不同類型的皮炎檢查的結果不盡相同,血常規檢查部分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T淋巴細胞(尤其是Ts)減少,還可有血清嗜酸性陽離子蛋白增高,血清IgE含量增高。對某些變應原(如真菌、花粉、毛屑)的速髮型過敏反應常呈陽性等。斑貼試驗有助於診斷接觸性皮炎,真菌檢查可鑑別淺部真菌病,疥蟲檢查可協助排除疥瘡,血清免疫球蛋白檢查可幫助鑑別具有濕疹皮炎皮損的先天性疾病,皮損細菌培養可幫助診斷繼發細菌感染等,必要時應行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
診斷
診斷主要根據病因、發病部位和臨床特點綜合考慮,能進行分類診斷的皮炎常見的有接觸性皮炎、異位性皮炎、淤積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均具有斑疹、丘疹、水皰、斑塊、糜爛、結痂或苔蘚樣變等皮膚原發或繼發性皮損的一種或幾種皮膚炎症性表現;對於具備上述臨床特點又不能進一步歸類者統稱為濕疹,可根據部位診斷如肛周濕疹、陰囊濕疹、外耳濕疹、乳房濕疹、眼瞼濕疹等,也可根據皮損分期或季節等因素進行診斷如小腿慢性濕疹、夏季皮炎等。濕疹嚴重程度可根據其面積和皮疹的特點進行評分。
鑑別診斷
需與下列疾病鑑別:
1.與其他各類病因和臨床表現特異的皮炎相鑑別
如特應性皮炎、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淤積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等。
2.與類似濕疹表現的疾病相鑑別
如淺部真菌病、疥瘡、多形性日光疹、嗜酸粒細胞增多綜合徵、培拉格病和皮膚淋巴瘤等。
3.與少見的具有濕疹樣皮損的先天性疾病相鑑別
如Wiskott‐Aldrich綜合徵、選擇性IgA缺乏症、高IgE復發感染綜合徵等。
治療
首先注意避免病因或各種可疑致病因素,患病期間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及飲酒,避免過度燙洗、搔抓等刺激。感染性炎症積極控制感染,非感染性炎症一般的治療原則如下:
1.系統藥物治療
目的在於抗炎、止癢。可用抗組胺類藥、鎮靜安定劑等,一般不宜使用糖皮質激素。
(1)急性期、亞急性期:可用鈣劑、維生素C等靜脈注射或普魯卡因靜脈封閉;①皮損面積<30%的患者,可以外用藥物配合抗組胺藥、複方甘草酸苷等口服;②皮損面積≥30%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鈣或硫代硫酸鈉或複方甘草酸苷製劑靜脈用藥;嚴重患者短期套用激素1周;配合或交替使用複方甘草酸苷或雷公藤製劑或其他免疫抑制劑。激素停藥後繼續套用這些藥物2周左右,酌情給予抗組胺藥。或單純使用雷公藤製劑、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等至病情緩解;皮損廣泛且有糜爛、滲液或繼發感染者適當給予抗生素;酌情使用免疫抑制劑包括硫唑嘌呤、環孢素A(CYA)和干擾素等。反覆發作者可以試用免疫調節劑。
(2)慢性期:①皮損面積<30%的患者,可以外用藥物適當配合抗組胺藥、複方甘草酸苷等口服;療效不佳者可以短期加用雷公藤製劑或免疫抑制劑,控制病情後停藥;②皮損面積≥30%的患者,多數需要口服複方甘草酸苷、雷公藤製劑或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劑、抗組胺藥;不推薦激素。
2.外用藥物治療
遵循外用藥物的使用原則。急性期滲出不多可用糖皮質激素霜劑,滲出多可用3%硼酸溶液冷濕敷,滲出減少後用糖皮質激素霜劑,或和油劑交替使用;亞急性期可選用糖皮質激素乳劑、糊劑,為防治繼發感染可加用抗生素;慢性期選用軟膏、硬膏、塗膜劑;頑固性局限性皮損可用糖皮質激素皮內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