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背景,經過,評價,
背景
崇禎三年(1630年)明將劉興治殺皮島總兵陳繼盛,割據皮島,並通款後金大汗皇太極。明朝聞變,派副總兵周文郁等安撫。劉興治接受安撫,叛亂漸息。但是,劉興治的叛變活動並沒有停止,他夥同參將李登科、游擊崔耀祖、都司馬良、李世安、郭天盛、守備王才、王成功等人簽署了一份“盟誓”書,秘密送到皇太極手中。次年即崇禎四年(1631年)三月,皮島發生兵變,劉興治被殺。有從皮島逃至瀋陽的女真人向皇太極報告說:“興治被殺,島中未定,若於此時以一支兵襲島,則可全利也。”由此,後金首次發動征皮島之役。
經過
崇禎四年(1631年)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極任命總兵楞額禮為右翼主帥,喀克篤禮為左翼主帥,率騎兵千五百人,步兵四千五百人,征南海島(皮島)。後金軍經邊鎮義州,進入朝鮮境內,直取宣川。六月四日,由宣川分兵四路:一路入蛇浦,一路陳於身彌島浦口,一路陳於郭山宣沙浦,一路奔嘉定。據朝鮮將領林慶業觀察,合四路後金兵“步騎數萬,憑陵衝突,遽塞沿路”。以上後金所占四處,都在皮島(椴島)東北至東面的沿海一線,從陸上形成了對皮島的半包圍形勢。後金攻打皮島,首先要解決戰船問題。它向以騎兵為主,既不會造船,也沒有善於操舟的水手。但是朝鮮國王李倧見到滿達爾漢、董納密帶去索船的信以後,召集廷臣多次討論,決定拒絕借船給後金,明確表示:“明國猶吾父也,撫我二百餘年,今征我父之國,豈可相助以船?船殆不可借也!”滿達爾漢與董納密無可奈何,兩手空空回國。後金借不到船,已從海上搜尋到十一條船,把部隊運到靠近皮島的身彌、宣沙等小島。另在宣川“砍木造船”,做攻皮島的準備。同時,沿海岸線築牆,作為進攻的防禦工事。
明軍方面,由上任東江總兵不久的黃龍指揮。九日,他派遣副總兵張燾率軍趕到身彌島,與後金兵展開激戰,明軍掌握大量火器,又有成批船隻,習於水戰,給予後金兵以重大殺傷,“斃屍成績”,被迫從身彌島退卻。接著,督軍大小兵船百餘艘迎戰於宣川浦。據朝鮮人目睹戰況:“戰艦蔽海,連日進戰,炮煙四塞,聲振天地。”可見戰鬥是何等激烈!有一後金將領,兩腮中一炮丸,頤頷被打壞,用頭巾裹結,載到宣川就死了。兵士死屍累累,“扶傷盈路,不可勝記。杵鹵俱漂,草木渾腥。”副總兵沈世魁於十二、十九等數日,連續進攻蛇浦的後金兵,浴血奮戰,“神炮諸發,虜陣披靡,死傷甚眾”。後金焚燒屍體數日,顯見傷亡慘重。
十七日,張燾率軍駕船攻擊後金沿海防線。在戰役中有一西洋人:葡萄牙炮兵統領公沙的西勞(Consales Texeira),來中國教授鑄炮和使用的技術,明朝封其為統領,這次也參加了戰鬥。西洋大炮放置在船上,他親自指揮,攻擊正面;明兵駕三板唬船,施放三眼火銃,四面攻打。威力強大的西洋大炮對準後金修的防禦牆猛烈轟擊,紛紛倒塌。開始,後金迅速修復,馬上又被擊毀,防守的士兵隨之倒斃一片。西洋炮共施放了十九次,加上三眼槍的配合射擊,擊斃後金兵約六七百人。
雙方激戰十餘日,後金終究敵不過明軍的猛烈炮火和海上用船之不便,被迫放棄進攻,“畏縮奔於八十里之外,不敢復近海岸”。六月二十八日,後金自朝鮮撤兵,七月二日回到瀋陽。
評價
明軍的火器相對後金以弓箭刀矛為主的武器遠占優勢。後金傷亡很慘重,據說還有一位“王子”或大將陣亡。不習水戰,船隻不足,深入到朝鮮,在一個不熟悉的地理環境中,特別是在他們十分陌生的海上作戰,其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雖然朝鮮不參與任何一方的戰鬥,隔岸觀火,實則在感情上是向著明朝方面的,當地百姓常“竄伏林谷中,擊殺虜兵之散處者”。給明軍以心理上的鼓舞和支持,因而增強了他們戰鬥的勇氣和信心。明朝得到戰鬥的全面報告後,驚呼為“此海外從來一大捷”,“則此捷為十年來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