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賴伐爾

皮埃爾·賴伐爾

皮埃爾·賴伐爾(法語:Pierre Laval,1883年6月28日-1945年10月15日),法國政治家和國務活動家,在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維希政府中三次出任總理。1914到1919年和1924到1926年,兩度任職於國民議會。20世紀30年代,擔任過多個內閣職位,並於1931-32年和1935-36年兩度擔任法國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支持菲利普·貝當上台。法國淪亡後,在希特勒支持下,1942年4月出任總理,此後一直左右貝當政府。法國光復後,1945年10月9日被巴黎高等法院以叛國罪判處死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埃爾·賴伐爾
  • 國籍:法國
  • 出生地:法國多姆山省夏特爾東
  • 出生日期:1883年6月28日
  • 逝世日期:1945年10月15日
  • 職業:法國政治家和國務活動家
人物生平,人物軼事,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1883年6月28日生於法國多姆山省的夏特爾東。他的父親是個小咖啡店主,賴伐爾靠自學成為中學的輔導教師,繼而攻讀法學課程,獲學士學位。從1907年起,賴伐爾在巴黎開業當律師。
皮埃爾·賴伐爾皮埃爾·賴伐爾
20世紀初法國工人運動高漲,賴伐爾也被捲入社會運動的浪潮之中。1903年加入法國社會黨。常以工會組織的律師和法律顧問進行活動,逐漸為人所知,他曾為一個無政府主義工人辯護,使之無罪釋放而名聲大振,1914-1919年擔任塞納省奧博維耶的社會黨眾議員。1923-1940年還一直當該市的市長。
他為極端和平主義者。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1920年因選舉失敗而退出社會黨。1924年以獨立社會黨人的身份再度當選為眾議員。1927年成為參議員。

人物軼事

賴伐爾混跡於官場,雖不善辭令,卻擅長玩弄手腕,因而能在政界左右逢源,曾任潘勒韋內閣公共工程部長(1925年)、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內閣中任法務部長(1926年)和第二屆塔迪厄內閣勞工部長(1930年)。他在任勞工部長的時候,曾主持實行社會保險法,一時頗負重望,賴伐爾於1931年1月第一次出任總理。當時世界經濟大恐慌,而法國經濟還好,在1931年底美國、德國、英國分別有160 萬、190 萬、140萬人失業時,法國的失業人數只有1.2萬 人。當年有290萬外籍移民湧入法國尋找工作。他因為這個成為當年時代周刊的年度風雲人物,但第二年法國經濟終於不堪負累,跌入下滑通道。1932年2月被擊敗後,改任殖民部長。
1934年以後在加斯東·杜梅格和 皮埃爾·埃蒂安·弗朗丹兩屆內閣中任外交部長。1934年12月,里賓特洛甫訪問巴黎,就薩爾地區投票和賴伐爾達成協定,賴伐爾保證,即使投票有利於德國,法國也不會要求重複投票。1935 年1 月7 日,賴伐爾首次訪問羅馬,訪問期間與墨索里尼會談四次。雙方訂立了曾簽訂《法意羅馬協定》(又稱《賴伐爾-墨索里尼羅馬協定》),主要內容是:法國將法屬領地查德的114 平方公里、索馬里的800 平方公里,其中有22 公里的海岸線以及突尼西亞的一塊不大的地方讓與義大利,義大利則在突尼西亞的意僑民國籍問題對法讓步。從墨索里尼的侵略計畫來看,這條海岸線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這一協定為義大利在非洲的侵略活動開了方便之門。賴伐爾還允許墨索里尼在衣索比亞有放手行動的自由,實際上等於慫恿義大利侵埃。
1935 年6 月至1936 年1 月,賴伐爾再任總理。1935 年12 月,賴伐爾還夥同英外務大臣塞繆爾·霍爾在巴黎秘密締結了出賣衣索比亞的協定,要求衣索比亞割讓1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義大利,而義大利只補償8000公里的土地,被衣索比亞拒絕。在整個意埃戰爭期間,賴伐爾採取了實質上親意的“中立”立場。
賴伐爾是引導法國步入綏靖主義歧路的始作俑者。但在當時他也不是完全屈從於法西斯國家,1935 年8 月德國宣布建立空軍,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後,他立即提出抗議,並向國聯控告德國,要求實行集體制裁。如同年4 月倡議建立“斯特萊沙陣線”,5 月代表法國同蘇聯正式簽署了醞釀已久的法蘇互助條約,並親訪莫斯科
當時由於經濟危機,法國法西斯黨派興起,當時建立了火十字團,法蘭西團結,法蘭西行動同盟等右翼組織,賴伐爾支持這些右翼團體,甚至給他們發津貼,導致了左派的反擊,1936年,在人民陣線獲勝前不久,賴伐爾內閣倒台。此後4年,賴伐爾都沒有在政府任職。

主要成就

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法國對德宣戰,他堅決反對。1940年 法國潰敗後,賴伐爾支持亨利·菲利浦·貝當上台。1940 年6 月出任貝當政府的副總理和國務部長,促成將政府遷至維希,並誘使議會授全權予貝當。同年10 月受希特勒召見,並陪同貝當前往蒙都瓦爾(Montoir)會見希特勒。隨即出任維希政府外交部長。同年11 月會見戈林,表示願與德實行軍事合作。任內,奉行親德政策,深得德國占領軍當局寵信。後因與貝當矛盾,於12 月被逮捕,在德方庇護下,旋即獲釋。1942年4月,由於德國人出面干涉,貝當被迫重新召回賴伐爾任政府總理,貝當終於成了“傀儡元首”。
賴伐爾大權獨攬,兼任外交部長、內政部長和情報部長,進一步縱容了納粹德國當局對法國人民的凌辱,並動用法國的經濟力量支持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戰爭。同意蓋世太保進入非占領區活動,大肆搜捕猶太人,並將突尼西亞交由德軍占領。同年11 月德軍進占非占領區後,成為貝當的正式繼承人。1943 年兼任維希民警首腦,頒布《義務勞動服務法》,驅使大批民工去德國服苦役。盟軍在諾曼第登入後,賴伐爾企圖成立一個能為英美所接受的臨時過渡政府,但是這一企圖未能實現。法國解放前夕,被德軍帶往德國的西格馬林根(Sigmaringen)。1945年5月,賴伐爾逃往西班牙,西班牙政府把賴伐爾交給了盟軍。1945年8月,賴伐爾被引渡給法國政府。同年10月9日,巴黎高等法院以叛國罪判處賴伐爾死刑。於10月15日被處決於弗雷內監獄的圍牆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