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
- 外文名:Pierre Mendès-France
- 國籍:法國
- 出生日期:1907年1月11日
- 逝世日期:1982年10月18日
戰時經歷,總理生涯,
戰時經歷
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Pierre Mendes-France),法國社會黨國務活動家、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總理兼外交部長、經濟學家。1907年1月11日生於巴黎一猶太人服裝製造商家庭。早年曾任律師。長期為激進社會黨者員。1932-1940年任厄爾省眾議員。1938年3-6月任萊昂·布魯姆政府財政部副部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入伍,為空軍中尉,被派往利凡特地區服役。法國敗降時,前往北非,試圖在當地開展抵抗運動。8 月在卡薩布蘭卡被維希政府逮捕,被判處6 年徒刑。1941 年6 月脫逃至倫敦參加自由法國空軍。自願在英國空軍服役,多次飛赴法國上空執行任務。1943 年11 月前往阿爾及爾,出任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財政專員,其間與英國簽訂貨幣協定,並參加布雷頓森林會議。1944 年9 月,任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國民經濟部長,致力於戰後法國的經濟振興工作,但任內為控制通脹而採取一些強化政策,因過於嚴厲引起普遍不滿,1945 年5 月,因與戴高樂意見相左辭職。
總理生涯
1946年進入國際銀行建設與開發貨幣基金組織,為法國首席代表,1947—1958年任該組織總裁。 從1946年6月起,以孟戴斯-弗朗斯為首的激進黨左翼就一直批評歷屆政府在經濟、印度支那戰爭和北非等問題上奉行的政策。當越南奠邊府1954年5月被占後,他保證30天內結束法國在印支的戰爭,因而在大選中獲得多數,於6月17日就任政府總理兼外交部長。上任後,他即率法國代表團參加重新召開的日內瓦會議。在這次會上,他的諾言得到實現。由於中國、越南和蘇聯的努力,加上他的積極態度,通過一個多月的談判,於7月20日深夜簽訂了《印度支那停戰協定》,從而使法國在奠邊府戰役潰敗後從深陷6年半的印支殖民戰爭中解脫出來,並且為突尼西亞實現自治鋪平了道路。政府的這一舉措,大大提高了他在公眾輿論中的聲望。
他對內出色地制止通貨膨脹,對外同英國合作搞好防務並於12月發布法令,成立原子能軍事用途委員會。他認為恢復法國大國地位和民族獨立的關鍵在於國力之振興,主張在殖民地問題上實行一定收縮,把重點放在加強法國本身實力和在歐洲的地位。在1954年7月21日日內瓦協定簽訂後10天,親赴突尼西亞,宣布允許突“內部自治”。任內,孟戴斯-弗朗斯還力圖革新法國政治,起用了不少年輕人擔任部長,以致新內閣的許多措施帶有左翼聯盟政策的色彩,當時社會黨雖沒有參加政府,但卻是政府的支持者。然而,當1954年11月阿爾及利亞發生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時(阿爾及利亞戰爭),他又以另一付面孔出現,表示決不妥協,永遠不會在這個基本原則上讓步。同時,他還堅持反對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贊同英國提出的重新武裝德國計畫,並限制國內的家庭釀酒特權等政策,因而招致眾多反對派的反對,使他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