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馬利翁效應

皮克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雅格布森在國小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里的一位雕刻師。他用象牙精心雕刻了一位美麗的姑娘,並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感情,希望雕像能夠成活。上帝感其所誠,使象牙姑娘獲得了生命,成了他夢寐以求的情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克馬利翁效應
  • 外文名:Pygmalion Effect
  • 別稱:“畢馬龍效應”
  • 又稱:“比馬龍效應”、“羅森塔爾效應
  • 提出者羅森塔爾雅格布森
  • 實質:套用
套用
曾有一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某國小隨機抽了二十名同學,這二十名同學的學習成績都差不多,他謊稱他已經為他們測了智商,測出其中十名同學的智商很高,非常聰明;另十名同學智商一般,是普通人。然後告訴了他們的老師。一年過後,他又來到了這個學校,發現他所說的智商高的同學的成績普遍明顯高於智商一般的同學。這是因為人對自己或是別人對他有一個希望就會按照那個標準去要求他,把他按照那種人來對待,就會激發他的潛能,最後真的成為了大家希望的那樣。
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有一句著名的話:如果你想飛,你就要相信自己能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