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皖麥52號
- 別名:豐華8829
- 作物名稱:小麥
- 審定編號:04020445、國審麥2007009、國審麥2008009
- 品種來源:鄭州8329/皖麥19
- 育種者:安徽省宿州市種子公司
培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要點,
培育過程
皖麥52號是安徽省宿州市種子公司以皖麥19作為父本、鄭州8329作為母本雜交,經系統選育而成的小麥品種。2004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04020445;2007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07009;2008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08009。
特徵特性
- 農藝特性:皖麥52號屬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49號和新麥18晚1~2天。幼苗半匍匐,葉細長,上沖,分櫱力中等,成穗率較高。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較緊湊,旗葉寬短、上沖。穗層厚,穗紡錘型,穗多穗勻,穗頭偏小,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光澤好,飽滿度較好,黑胚率中等,商品性較好。平均畝穗數40.0萬穗,穗粒數36.3粒,千粒重40.9克。
- 品質特性:2006年、2007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96克/升、798克/升,蛋白質(乾基)含量13.41%、14.85%,濕麵筋含量31.2%、32.3%,沉降值29.3毫升、26.2毫升,吸水率66.7%、51.2%,穩定時間2.6分鐘、2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20E.U、193E.U,延伸性14.5厘米、15.4厘米,拉伸面積26平方厘米、43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
2005~2006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9.9公斤,比對照品種新麥18增產6.29%,比對照品種豫麥49號增產6.82%;2006~2007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54.7公斤,比對照品種新麥18增產6.29%。2006~200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6.1公斤,比對照新麥18增產6.3%。
適種區域
皖麥52號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陝西關中地區、山東菏澤地區中高肥力地塊種植。
栽培要點
- 播期播量:皖麥52號適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畝適宜基本苗10萬~14萬苗。為有效防治地下害蟲,提高播種質量,播種前對所用種子全部進行包衣。合理安排播期,爭取做到適期早播。採用半精量機械播種,畝播量8 ~12千克。條播,播種深度4厘米左右,行距20厘米。
- 精耕作細整地:播前深耕深翻一遍,旋耕耙整平,做到土壤上松下實,無明顯坷垃,提高土壤保墒能力。
- 科學施肥:根據土壤肥力條件合理安排氮、磷﹑鉀肥以及微量元素的配比,做到平衡施肥。畝產600千克的施肥指標是純氮15千克,磷為8千克,鉀為10千克。其中磷、鉀肥均作底肥,氮肥施用實施“氮肥後移”技術,就是在平衡施肥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氮肥量,並調節基肥和追肥比例,以改善籽粒品質和提高產量。
- 病蟲害防治:注意防治小麥赤霉病和小麥紋枯病。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
- 適時收穫:收穫時期對小麥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收穫過早,千粒重降低,籽粒品質差;收穫過晚,易倒穗落粒,影響產量。要在蠟熟末期至完熟期收穫,提倡用聯合收割機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