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新麥05012

皖新麥05012

皖新麥05012是安徽省新馬橋原種場在2005年以西農979為母本、鄭麥9023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選育成的小麥品種。

皖新麥05012株高85厘米,株型緊湊,旗葉平伸。白殼,長芒,長方型穗,籽粒琥珀色,熟相較好。幼苗直立,葉窄細,濃綠。分藥力一般,成穗率偏低。中抗小麥赤霉病,中抗、中感小麥白粉病,感小麥紋枯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皖新麥05012
  • 審定編號:皖審麥2017024
  • 作物名稱:小麥
  • 申請者:安徽省新馬橋原種場
  • 育種者:安徽省新馬橋原種場
  • 品種來源:西農979(母本)×鄭麥9023(父本)
選育過程,親本來源,選育經過,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

選育過程

親本來源

皖新麥05012的母本西農979是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育種研究室於1997年用優質、高產、早熟品種西農2611作母本,“918×95選1”的F1代作父本雜交選育而成。2005年8月分別通過國家和陝西省品種審定。具有抗寒性好、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早熟、落黃好、抗病性好等優良特性。父本鄭麥9023為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研究員許為鋼博士主持選育的強筋優質小麥品種,2001年通過河南省、湖北省品種審定,2002年通過安徽省、江蘇省品種審定。具有高產優質、飽滿度好,商品性佳灌漿快、早熟、落黃好、結實性好、抗病性好等特性。用這兩個品種配製組合的目的是使豐產、優質、早熟、抗病等性狀累加,使抗寒性、籽粒飽滿度、結實性等性狀達到互補。

選育經過

2005年組配雜交組合:西農979×鄭麥9023。
2005~2006年度種植“05(012)”F1代。發現“05012-1”從苗期到抽穗一直表現較好,早熟,落黃好,抗倒伏,被確定為重點組合。
2006~2007年度F2代:在“05012-1”選8個單株和7個單穗種成穗行,淘汰株高、熟期分離較大的單株;選豐產性好、落黃佳40個單穗和4個單株。
2007~2008年度F3代:種植40個單穗和4個單株,選05012-1-1、05012-1-2、05012-1-3和05012-1-39的單穗69個。
2008~2009年度F4代:種植69個05012-1-39穗行,其中第8行表現較好,中後期植株整齊,未發現病害,中矮稈,抗倒伏,早熟,成熟活順。混收脫粒參加所內預備試驗。
2009~2010年度F5代:種植05012-1-39-8小區。植株表現葉長寬,色淡綠,從幼苗到成熟表現較好,未發現其他病害。植株整齊,稈較矮,落黃好。命名為皖新麥05012。
2017年經安徽省種子管理部門審定,獲得種子品種審定證書,審定編號:皖審麥2017024;並申報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告,公告號:CNA016930E。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春性,全生育期207天,比對照揚麥158熟期相當。幼苗直立,葉窄細,濃綠。分藥力一般,成穗率偏低。株高85厘米,株型緊湊,旗葉平伸。白殼,長芒,長方型穗,籽粒琥珀色,熟相較好。2015年、2016兩年平均畝有效穗32.5萬,平均每穗粒數36.8粒,千粒重40.6克。
  • 品質分析: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71克/升、744克/升,粗蛋白含量12.99%,濕麵筋(以14號水分計)27.3%、27.1%,吸水量54.0毫升/100克、58.8毫升/100克,麵團穩定時間2.8分鐘、3.9分鐘。
  • 抗性鑑定:2015、2016年度兩年接種抗病性鑑定結果:中抗小麥赤霉病(嚴重度2.4、2.9),中抗、中感小麥白粉病(病級3級、5級),感小麥紋枯病(病指52、50)。

產量表現

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41.44千克,較對照揚麥158增產7.85%,增產顯著;9個試點全部增產。
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88.45千克,較對照揚麥158增產4.17%,不顯著;9個試點8點增產。
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29.89千克,較對照揚麥158增產5.70%,5點匯總全部增產。

適種區域

皖新麥05012適宜在中國安徽淮河以南麥區推廣種植。
皖新麥05012
皖新麥05012麥穗

栽培技術

  1. 播期:適播期為10月中下旬。
  2. 播量:適播期畝基本苗15萬~18萬,遲播適當增加播量。
  3. 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塊畝施純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P2O5)6~8千克、氯化鉀(KCl)或氧化鉀(K2O)6~9千克;氮肥70%為基肥,30%返青或拔節期追施。
  4. 田間管理:秋播後苗期或早春拔節前進行化學除草;中後期注意清溝瀝水;及時防治小麥赤霉病、小麥紋枯病、蚜蟲等病蟲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