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
皖南花豬,因原產地安徽省南部的黃山市,軀體多黑白花交錯分布而得名,目前該品種主要保留兩種類型,即:獅頭型和馬臉型。該豬是皖浙花豬的一個類群,歷史悠久,宋代羅願《新安志》和明弘治《徽州府志》均有記載,距今至少有500多年的歷史。該品種是皖南山區勞動人民長期擇優去劣,經過省、市、縣幾代畜牧專家精心選育形成的優良豬種,該豬種具有耐粗飼、繁殖性能強、肉品質量好等優點,已列入《中國豬種》一書。自20世紀80年代,黃山市在黟縣柯村鄉建立民間保種點,採取邊保種,邊選育邊利用的方法開展工作該品種具有體質健壯、耐粗飼、適應性強、繁殖率高等優良特性,是生產優質肉豬的理想雜交母本,與外來良種豬雜交均表現很強的雜交優勢,具有繁殖性能強,肉質好,適應性強等特點。皖南花豬肉具有系水力好、肉色深、纖維細嫩、肌間脂肪含量高等優點,是安徽省和中國不可短缺的寶貴豬種基因庫資源。
生物特性
皖南花豬對飼養、管理條件要求低,抵禦動物疫病的能力強,適宜本地的農戶散養。該品種具有六大特點:一、成熟早,繁殖率高,經產母豬每胎10~14頭,高產期7~12胎;二、乳頭多,一般7~8對,母性好,哺乳率高達96%以上;三、耐青、粗飼料。四、抗逆性和抗病力強;五、性情溫順,易於管養;六、後期成肥快,肉質好,適宜醃製鹹肉、火腿。
體型外貌
皖南花豬體格中等,體質偏於細緻疏鬆,屬肉脂兼用型豬種。全身被毛為黑白兩色,皮膚呈粉紅色,四肢下端為白色。頭型分為獅頭型和馬臉型兩種,獅頭型,體型大,粗獷;馬臉型,體型中等,清秀。皖南花豬骨骼健壯,四肢堅實,體態協調,軀體結構前小後大,前低後高,前窄後寬,背腰凹型彎曲,腹部下垂,臀部豐滿。乳頭7~8對,粗且對稱排列,發育良好;四肢粗壯、直立;成年豬尾長30-35cm;肋骨13對。花型多為烏雲蓋雪、六白、兩頭烏和少量馬鞍花四種,頭額部均有一撮白色“流星”,四肢、馬尾部末端以及腹部為白色。
產區分布
皖南花豬的原產地是安徽省南部的
黃山市
休寧、
歙縣、
黟縣等地,經多年的選育,形成了現有穩定的品種,後流向與該縣相毗鄰的
景德鎮、
池州、黃山市和浙江的部分地區。
產區環境
皖南花豬原產地位於黃山市黟縣、休寧、歙縣等,地處皖南山區腹地,綠色覆蓋率高,陽光、水源氣候條件優越。黟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暖,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這樣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都非常適宜養豬。
當地農民除生產稻穀外,蔬菜生產亦占重要地位,農副產品、菜葉等為養豬提供了良好的飼料來源。精料有大米、米糠、山芋及少量黃豆、玉米等;粗料有秸桿、秕殼;青料有山芋藤、蘿蔔菜、白菜、南瓜等,此外還有剩飯剩菜、泔潲水等,這些優越的飼料資源為皖南花豬的形成奠定了較好的物質基礎,促成了當地這一優秀的兼用型豬種。
體尺體重
皖南花豬具有早熟和生長發育快的特點。皖南花豬兩種類型在體形外貌上不難區別。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中亦有明顯的差異。6月齡後備母豬:獅頭型平均體長89.43厘米,較馬臉型短1.62厘米,體高50.25厘米,較馬臉型高3.75厘米。胸圍75.12厘米,較馬臉型小3.12厘米,而體重差異不顯著。說明獅頭型高度增長超過馬臉型,而長度、寬度、深度的增長卻落後於馬臉型。同齡獅頭型公豬上述各項指標均超過馬臉型。獅頭型平均體長91.73厘米,較馬臉型長15.98厘米,體高51.27厘米,較馬臉型高5.89厘米,體重42.2公斤,較馬臉型重13.27公斤。胸圍78.13厘米,較馬臉型大10.38厘米,達顯著水平。
12月齡母豬:獅頭型平均體長115.2厘米,體高62.75厘米,胸圍104.42厘米,體重83.2公斤,分別比馬臉型高14.97、7.87、10.54厘米和20.4公斤。同齡公豬則相反,獅頭型平均體長87.5厘米,體高49厘米,胸圍72厘米,體重40.5公斤。分別低於馬臉型10.25、8.75、23.5厘米和輕21公斤。
兩種類型成年母豬:獅頭型平均體長140厘米、體高73.28厘米、胸圍125.5厘米、體重146.2公斤,分別高出馬臉型:172、6.95、13.1厘米和重51.8公斤。
繁殖性能
皖南花豬的性成熟較早。在農家飼養條件下,公豬6~7月齡即可進行交配,母豬5~6月齡開始發情。據調查中對後備母豬的發情試驗觀察,母豬成熟期一般為3~4月齡,公豬為5~6月齡;配種年齡母豬為5~6月齡,公豬為6~7月齡;發情周期平均22~23天;妊娠周期112~116天;窩產仔豬數14頭;斷奶日齡28~32天;仔豬平均初生重0.8kg;仔豬成活率92.3%。產區民眾對公、母種豬習慣於早利用,公豬120~150日齡、體重30~40kg開始配種,母豬於150日齡、體重35~40kg、或第3次發情時開始配種,公豬一般利用年限為3~4年,母豬為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