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民文學

以文學的力量,泯滅台灣原有的中國文化和民族意識,更把台灣青年送上戰場,讓他們心甘情願地充當侵略戰爭的工具和炮灰·這類作品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探討生為"劣等"種族的、血管中流淌著"劣質"血液的台灣人,如何蛻變成"優秀"的大和民族·其角度、描寫內容和認同程度有所不同,但在否定自身的種族身份和種族文化、嚮往成為日本人和認同帝國文化的優越性、甘願為不義的侵略戰爭而死等三個基本點上完全一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皇民文學
  • 時間:1936年
  • 性質:文學
  • 地區:台灣
基本信息,相關書籍,

基本信息

皇民文學的本質和體現是:
1936年新到任的總督小林躋造提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化」作為新的統治方針,以因應即將到來的中日戰爭。
1940年近衛文麿第二次組閣,並於10月在日本本土發動「大政翼贊」運動,各地紛紛成立大政翼贊會。
1941年4月作為日本大政翼贊會從屬機關的台灣「皇民奉公會」成立,由長谷川清總督兼任總裁,地方各州、廳、市設支部及區分會,最基層的則是奉公班,隨著奉公會這個戰時體制的動員體系的建構,皇民化運動才藉由這個嚴密的動員體系,真正影響台灣人的生活。
文學方面,「文學奉公會」的成立即在組織台灣的文藝作家肩負起精神動員的文藝工作,台灣人作家因而或自願、或被迫寫作呼應國策的文學作品。這種「國策文學」的主題不一,但多以台灣人作為日本國民的身分為出發點,鼓吹台灣人皇民化、為戰時體制服務。
「國策文學」中以皇民化為主題,描寫台灣人拋棄漢人身分,改姓名、過日式生活、認同皇民身分,使得原本文化落後的島民得到提升而獲得救贖的作品,則可進一步歸類為「皇民文學」。廣為後人討論的陳火泉的小說《道》,描寫主人翁歷經各種磨難終蛻變成徹徹底底的皇民的精神歷程,可說是「皇民文學」的典型。

相關書籍

作者: 褚昱志作者: 褚昱志
詳細描述:日據時代末期,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而隨著戰事的延宕,台灣作家也無法自外於這場戰爭的漩渦中,除被總督府情報課刻意地派往全台各地去撰寫報導文學外,作家們並被要求發表與戰爭協力有關的文章,以達到為國策宣傳的目的。於是有些國家意識完全認同日本統治的台灣作家,真的配合這類的國策宣傳,而創作出所謂的「皇民文學」。然而也有一些的作家,雖然看出這個皇民化運動本質的荒謬,但是在那動輒得咎的戰爭時局裏,還是不得不虛與委蛇地勉強去應付統治者所給予的壓力。但是更有作家,不畏強權,或在文章中直指皇民化運動的荒謬,或運用純熟的表現技法,以「隱裝」、「正話反說」地方式,讓讀者從中看出他們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真實「反皇民化」心聲。而本書即希冀透過這些作家的文學作品分析,來探究釐清何為「皇民文學」?而何者又為「反皇民文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