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寺本名“顯應寺”, 位於石景山區西黃村。建於明天順年間,明英宗賜名“順天保明寺"。由正院、東跨院、西跨院、老祖墳四部分組成,共占地12 600平方米。清康熙年間毀於火,清康熙五十年至五十八年(17 11—1719年)重修後,改稱“顯應寺”,俗稱皇姑寺。清光緒九年(1 883年),重加修葺。民國24年(1935年)再次修葺。
2007年-2014年經過兩次大規模修繕,中路院落大部恢復。
顯應寺坐北朝南,正院四進院落,山門一座,
皇姑寺有鐘兩口:一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將明天順六年(1462年)所鑄銅鐘重鑄;一為明萬曆元年(1573年),萬曆皇帝之母慈聖皇太后捐贈。兩鐘形制、尺寸基本相同。上述兩口鐘現存大鐘寺。
呂祖殿前有兩通康熙年間御製碑倖存,龜趺螭首,石碑“文革”中被砸毀,經專家修復,斷為三截和兩截的碑身已連線重新矗立。東側碑為漢文,西側碑為滿文,是寺院珍貴文物。
2011年3月7日北京市政府公布為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皇姑寺
- 別名:顯應寺
- 行政區類別:北京市
- 所屬地區:北京市
- 下轄地區:石景山區
- 地理位置:石景山區西黃村
- 面積:4500平方米
- 方言:北京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始建時間:明天順初年
- 海拔:65米
歷史沿革
寺廟規模
寺廟廟會
廟會期間,村東頭的老祖墳是香客們必去祭祀的地方,他們一路走一路撿石頭,為的是給老祖墳上扔石頭。皇姑寺神佛倍兒靈,俗話說:老祖爺的神靈--照遠不照近,所以京東八縣的香客不辭辛苦遠道而來拜佛。多為纏著小腳的婦女,她們一般騎驢來,村東頭有一口井,井邊大石槽專供牲口飲水用。西黃村人說話京味兒,周邊村落說話帶口音,這與水土有關,更重要的是與廟(皇姑寺)有關。
來皇姑寺進香的還有高蹺會、少林會等眾多民間香會。引人注目的是高蹺會,皇姑寺山門前是金溝河故道,進山門要上高台階,踩高蹺的足蹬三尺多高的高蹺,隨著鑼鼓點跨上高台階,如履平地,看得人目瞪口呆。
寺內景色
寺廟修繕
相關傳說
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軍寇邊,太監王振挾持英宗御駕親征,途遇西安尼姑呂氏攔駕勸阻。呂尼說她夜間夢見菩薩顯靈,命她速往燕京搭救皇上,諫言出師不利。英宗不信,令軍士驅逐呂氏,繼續北上。太監王振剛愎自用、指揮失誤,導致全軍在土木堡覆沒,英宗被俘。想起呂尼的勸阻,英宗追悔莫及,睡夢中恍惚聽到呂尼在哭泣,規勸他珍重,苦盡甘來,日後還會吉星高照,有時還送來飯食。八年後,英宗復辟,感念呂氏,下詔敕封為御妹,擴建黃村寺,御賜寺額,皇姑寺的大名在民間流傳開來。
《帝京景物略》、《長安客話》、《京城古蹟考》等史志都記載了類似說法,百姓對此深信不疑,皇姑寺大行其道,黃村寺逐漸被淡忘,“敕賜順天保明寺”則成了官方稱謂。皇姑寺遺存的兩口銅鐘(現藏於大鐘寺博物館),銘文中有“黃村寺”和“敕賜順天保明寺”字樣,道出皇姑寺的童年原來是地地道道的“灰姑娘”。
由於和皇家沾親帶故,不僅廟產得到朝廷的庇護,還享有諸多特權,弘治十二年敕諭碑中,明確規定皇姑寺享有蠲免糧稅的特權,官員軍民一律不得侵占廟產、毀壞廟宇。皇姑寺的施主也由村婦農夫演變為皇親國戚。更令人佩服的是,皇姑寺的歷代住持洞悉世情,眼光長遠,她們擔心後世皇帝不認這個異姓皇姑,只要新皇帝登基,就急著討要聖旨護寺,並借佛祖名義普度皇宮禁苑中的后妃、公主、宮女,這些人之間盤根錯節,互為表里,皇姑寺藉此站穩根基。
天有不測風雲,皇姑寺差點毀在佞道的明世宗手上。明世宗認為佛教“有傷風化”,在道士的慫恿蠱惑下,多次下令毀京師寺院,大能仁寺、大慈恩寺、天寧寺、潭柘寺等名寺,均遭破壞和拆毀。毀棄還是保留皇姑寺,嘉靖皇帝和兩位皇太后意見相左,加上宮女太監的告密和串通,皇帝只好妥協。皇姑寺遺存的“黃村寺鐘”初鑄於天順六年(1462),置於大悲觀世音殿,在嘉靖十二年(1533)三月二十一日奉懿旨重造,領銜者是明孝宗皇后和世宗生母。兩位太后懿旨翻鑄銅鐘,明確昭告世人皇姑寺是太后娘娘的香火院,誰也別想毀掉它,皇帝也不例外。
清代巨著《醒世姻緣傳》,反映明代中期市井生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在第78回中對皇姑寺描述:“皇姑寺是宮裡太后娘娘的香火院,不著皇親國戚大老爺家裡的宅眷,尋常人是進不去的。就是大老爺家奶奶,也還有個節令,除了正月元旦、十五元宵、二月十九觀音菩薩聖誕、三月三王母蟠桃會、四月八浴佛、十八碧霞元君生日、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十一月冬至、臘八日施粥,這幾日才是放人燒香的日子。不是這節令,就是大老爺宅眷,有甚么還願掛袍、許幡進燈的善事,問司禮監討了小票,行給把門的太監,才放進去哩……”讚詞有:“朱紅一派雕牆,四繞青松掩映,翠綠千層華屋,周遭紫氣氤氳。獅子石鎮玄門,獸面金鋪繡戶。禁宮閹尹,輪出司閽;光祿重臣,迭來掌繕。香菸細細,絲絲透越珠簾;花影重重,朵朵飛揚畫檻。蓮花座上,高擎丈六金身;貝葉堂中,嬌養三千粉黛。個個皆陳妙常道行,灌花調鶴,明知早晚參禪;人人是魚玄機行藏,鬥草聞鶯,罔識晨昏念佛。滿身紗羅緞絹包身,鎮日酒肉雞魚豢養。惹得環佩朝來,千乘寶車珠箔卷;輪蹄晚去,萬條銀燭碧籠。名為清淨道場,真是繁華世界。”
看看吧門檻有多高,一年中只有十大節令才允許尋常百姓燒香,平日裡太監把守森嚴,憑司禮監發放的小票進門。廟裡繁花似錦,熱鬧非凡,賽過朱門大戶。還真不是小說寫得誇張,是實有其事,《長安客話·郊垧》載:“自平坡東轉,望都城,平沙數十里。中經黃村,有保明寺,是女道尼焚修處。寺建自呂姑。呂陝人,雲遊此。正統間,駕出御虜,姑逆駕諫阻不聽。及蒙塵虜營,上常恍惚見姑陰相呵護,皆有詞說。後復辟,念之,封為御妹,建寺賜額。故又稱皇姑寺雲。自後凡貴家女緇髡皆居其中。有寺人司戶,人不易入。”嘉靖間太后對皇姑寺第二代住持金西白尤其賞識:“太后重其道氣,不勝延想,故重賜以璽書,特加道院”,表面上宣揚道教,以遮世人的眼,實際上換湯不換藥。
皇姑寺另一口鐘鑄於明隆慶六年(1572),領銜者明神宗生母李太后,崇信佛教,多次出資修廟,如慈壽寺、慈恩寺、萬壽寺、拈花寺、長椿寺等皆與她有關。李太后被尊為“九蓮菩薩”,號召力更大,她倡議鑄鐘,王公大臣紛紛解囊,有太師成國公朱希忠、太師定國公徐光祚、錦衣衛左都督朱希孝及司禮監太監馮保等1300餘人。兩口銅鐘傳遞了三位太后接力護寺的史實,皇室與皇姑寺的關係於此可見一斑。
明滅清興,皇姑寺遭逢兵燹。康熙不忍廢棄,於康熙五十年(1711)官修重建,御題“敕建顯應寺”,御製《顯應寺碑記》,親題殿聯多副。《日下舊聞考》卷97記載:“觀音殿內懸聖祖御書額曰‘水心柏子’,聯曰:‘片石孤雲窺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老祖殿額曰:‘杖泉花雨’,聯曰:‘月在上方諸品靜,心持半偈萬緣空’;寺後閣額曰:‘掛衲翻經’,聯曰:‘碧松蔭里池常潤,白藕花中水亦香’;寺門額曰:‘敕建顯應寺’,又天王殿亦有‘顯應寺’三字額,皆聖祖御書。”可見康熙對皇姑寺的青睞,或許他不止一次到過皇姑寺,《日下舊聞考》卷86甚至披露皇姑寺還是他的行宮。康熙熱衷微服私訪,酷愛西山風景,皇姑寺毗鄰京西古道,他極可能在遊玩西山盡興之餘,下榻皇姑寺。斗轉星移,歲月滄桑,康熙御筆殿額、殿聯等不復存在,門額僅存拓片,御製碑倖存廟內,龜趺螭首,滿漢合璧,矗立在老祖殿前,向人們默默訴說著那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詠皇姑寺
明·粱稷
靜人云房村路緣,客來唯有磬相傳。
兩階肅立參天柏,四座端開涌地蓮。
劫火未灰香篆結,風幡不動法燈燃。
何須更訊寒岩木,千載曾聽阿母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