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棚

茶棚

茶棚是舊時廟會期間在香道中修建的為香客提供沿途飲食、休息的場所。自城門開始,每隔3~4公里設一處,通常建在村中或村周圍,以及香道途中的平地、平台、山窪等地。最初為松棚或席棚,後來多用原有舊廟或新建廟宇型房舍,內供奉娘娘像或觀音像,謂之“娘娘駕”,備有茶水。每棚有1個清茶會組織,由文會中的清茶會負責。區內舊時茶棚主要分布在妙峰山香道沿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棚
  • 所屬:為香客提供飲食、休息的場所
  • 地點:香道中
  • 最初外形:松棚或席棚
香道茶棚,著名茶棚,

香道茶棚

妙峰山娘娘廟會進香各路有大小不一的茶棚100餘處。昔日進香山道主要有:老北道,從海淀區聶各莊抬頭村開始上山,途經老爺殿、車耳營、磨鐮石河、雙龍嶺、花兒洞、大風口、磕頭嶺、葦子港、貴子港9個主要茶棚;中北道,從海淀區的北安河鄉北安河村開始上山,途經清福觀、響牆廟、青龍山朝陽廟、金仙庵、玉仙台、瓜打石、妙爾窪7個主要茶棚;中道,從海淀區的北安河鄉徐各莊村開始上山,途經關帝廟、寨兒峪、上平營、蘿蔔地、修道路燈會、松棚、三岔澗、回香亭、菩薩殿、喜神殿10個主要茶棚;南道,從門頭溝區的妙峰山鄉陳家莊開始上山,途經西北澗、桃園、南莊、櫻桃溝、興隆十八盤、水泉降香會、誠獻白米粥會、仰山藥王殿香老會、香風嶺、引香亭10個主要茶棚。
茶棚

著名茶棚

①梨園茶棚。民國年間,北京梨園行各界藝人多於廟會期間來妙峰山上香,並在山上建有喜神殿。著名京劇藝術家周信芳、曲藝家劉寶全,於1925年捐資修建梨園行茶棚,上刻有眾多藝人的姓名。車耳營村關帝廟東北原有老爺殿茶棚。名遙嶺俯暢茶棚,也是京城梨園界香會所建,內供奉碧霞元君,今僅存遺址。
②大風口茶棚。老北道上最大的茶棚。大風口又名大峰口,是京北沙河一帶去妙峰山的必經之路。大風口茶棚原為一座三進四合院,坐西朝東,有房30餘間,可供100多人飲食、住宿。進門有一大塊空地,是香會表演的場所。當地著名的“中幡聖會”“萬誠挎鼓老會”“少林五虎會”等曾在此演出。院內供奉碧霞元君神像,後殿懸“大峰口”石匾。當年有些香客到此,在茶棚正殿燒完香即返回,稱為順香,表明順了請香的心愿。該茶棚還專門安排有夥計在院外放號炮迎接貴客(即捐了大錢的施主)。抗日戰爭時期茶棚被毀,現僅存遺址,但院基、部分牆壁尚保存完好。另有饃饃施茶會,是天津人在妙峰山香道上開設的最大的茶棚。
③磕頭嶺茶棚。距妙峰山約5公里,規模僅次於大風口茶棚,有房20餘間,可供100餘人食宿。整個茶棚建在一巨大石壁旁的平台上,中間正房為神殿,供朝山者進香磕頭。茶棚外搭有高大的彩牌坊,成為別具特色的景觀。原有清人題寫的匾額和光緒七年(1881)沈廷樞所撰楹聯。現存院基、斷牆、方石等。當年天津人曾在這裡設公議善社施饅首粥茶會。
④貴子港茶棚。老北道上的最後一個茶棚,由天津人張玉亭於20世紀30年代在葦子港茶棚的舊址上重建。張玉亭是中國北方地區無聲電影的開創者、著名的慈善家,1953年病故後即葬於此。
⑤萬緣同善茶棚。位於南道上,主體建築仍然完整,茶棚外有兩條長4米多、寬1米多的刻石,一刻石為“萬緣同善茶棚重修”,一刻石為“妙峰山正路往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