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隆排

皆隆排

皆隆排,位於棉洋鎮東部,距鎮政府約2公里,毗鄰中坑、元徑、劉星、細窩、百壽自然村。始建於清朝末年,因曾氏先祖南遷移民至此地,繁衍生息而形成一個村落。相傳始祖先住在山排上,因經商暴發致富,後因放貸稻穀糧產經營不善,敗光家產,痛定思痛,希望後代都能夠興隆發達而取名皆隆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皆隆排
  • 位置:棉洋鎮東部
  • 始建年代:清朝末年
村子概況,民俗活動,知名村民,

村子概況

該村坐落於燕子山下,村內有一座皆隆山,約高100米,有一條小溪流經此地,鄉道陽新公路經過本村。清末,屬長樂縣洑溪都棉洋約,民國時期,屬五華縣棉洋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安流區棉洋鄉,1957年,屬棉洋鄉,1958年,屬棉洋公社,1983年屬棉洋區陽光鄉,1986 年,屬棉洋鎮陽光村,1989年,屬棉洋鎮陽光管理區,1999年,屬棉洋鎮陽光行政村至今。
世居村民主要姓氏為曾姓。據《曾氏廣淵公系史譜》記載,宋朝年間,曾氏族人從福建寧化遷移至廣東長樂縣長樂鎮。清末,從長樂鎮遷移到河口,因人口增多,開始向外遷移分支,又從河口遷移到本地。
2015年末,有戶籍人口1280人,實際在村人口980人。80歲以上老人18 人,最年長者年齡 97歲(女)。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有港澳台同胞7人,華人華僑8人,主要分布在印尼。
皆隆排自然資源主要有花崗岩石、杉木、綠竹。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黃豆、花生等農作物,兼養雞、養鴨、養羊、養魚等。現在多種植水稻、烤菸、番薯、芋頭和養雞。其中,種植烤菸30畝,年總產值10.5萬元;村民有養雞的傳統,現全村年產家雞3萬隻以上。特色農產品有茶葉,番薯、芋頭、雞。傳統食品有春節甜粄、節日發粄、擂茶等。2000年以後,外出打工的人口約300人。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生產收入、商業經營收入,外出務工村民為工資性收入。外出村民多務工經商,其中在裝修裝飾行業中約200人。皆隆排的村道在2014年已實現水泥硬底化,至2015年,全村已經實現通電、水、電話和網路。村中有一所國小,原名為啟文學校,現改名陽光國小,在校學生400人,教職工20人。還有一間幼稚園,在園幼兒120人。體育設施有籃球場、足球場等。
皆隆排現存傳統民居有5座,其中,霖德樓保存較完好。霖德樓始建於1947年,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現在仍有人居住。現存宗祠文公祠一座,始建於1996年,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仍作為宗祠使用。該村有族譜《曾氏廣淵公系史譜》,於1997年由《曾氏廣淵公系史譜》編輯委員會纂修。

民俗活動

村內仍保留著一些主要宗族活動和傳統民俗,主要宗族活動有“辦古事”、元宵“賞燈”。“辦古事”,每年農曆九月初十舉辦慶典,紀念白衣仙娘。村民以寨為單位,組織遊行隊伍,聘請樂隊、獅隊、禮炮助陣,在村內遊行,各家各戶都要鳴放鞭炮。“賞燈”。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村民分別到蟹神廟、賓公祠舉辦賞燈活動。民俗有迎“三王爺” ,形成於民國年間,每年農曆正月初六,每家每戶都要到尖山崗背的王爺宮請三王爺出行,敲鑼打鼓,一路舞獅,燃放鞭炮,在各寨各村中遊行,在村內停放兩天后把三王爺送回王爺宮。村民還有舞獅的技藝,解放前曾組隊到揭西河婆巡迴表演。

知名村民

據村民回憶,民國14年(1925年),國民黨陳炯明部從閩贛邊進入五華縣,經過棉洋皆隆排,在村中捉拿壯丁,村民反抗逃離,在抓捕過程中被打死打傷十多人。
皆隆排人才輩出,主要人物有:曾勛,出生年月不詳,黃埔軍校畢業,曾被委任為懷集縣縣長,未到任;曾慶高,1934年出生,是寶安區書法家協會顧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