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般指本詞條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我國發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方針,比喻藝術及科學的不同派別及風格自由發展與爭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 外文名: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 釋義: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 出處: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 
方針簡介,提出過程,提出背景,發展歷程,

方針簡介

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我國發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學藝術的基本方針,也是黨領導科學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針。至今仍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951年毛澤東題詞

提出過程

1951年,國內就京劇的發展問題出現了爭論,有的主張全部繼承,有的主張全部取消,毛澤東為此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主張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加以繼承。
1953年,毛澤東就歷史研究工作的方針,提出百家爭鳴。
在此基礎上,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看這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5月2日,毛澤東又在最高國務會議第七次會議上正式提出實行“雙百方針”。他還強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一個基本性的同時也是長期性的方針,不是一個暫時性的方針。

提出背景

(1)從國內看,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初步確立,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包括知識分子的積極性;
(2)從國際形勢看,50年代中期蘇聯和東部歐洲國家發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震盪;
(3)直接原因是某些學術問題上的爭論,如中國史學分期的爭論。

發展歷程

“文化大革命”前,文學藝術領域出現好戲連台、異彩紛呈的氣象。郭沫若的《蔡文姬》、吳晗的《海瑞罷官》,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影響最大的是老舍的《茶館》 ,不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並未堅持貫徹。
“文化大革命”期間,嚴重背離和拋棄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科學受到極大危害,一些學術問題被冠以資產階級修正主義思想進行批判,大批學者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慘遭迫害,從而嚴重影響了文學藝術的發展、繁榮和進步。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經過撥亂反正,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和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20世紀80年代初,以五講四美為內容的精神文明建設開展起來。在這種形勢下,文學藝術領域再次呈現繁榮景象。出現了“反思文學”“傷痕文學”,以及以改革實踐為題材的文學作品。進入21世紀,中國文化正走向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