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祥橋,位於福建省屏南縣棠口鄉下坑尾村與壽山鄉白洋村交界的白洋溪上,又稱松柏橋和白洋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祥橋
- 全長:三十八米
- 單孔跨度:三十五米
- 寬:四點五米
簡介,百祥橋的前世今生,
簡介
該橋為四柱九檁穿斗式構架,全長三十八米,寬四點五米,單孔跨度三十五米,僅比河北趙州橋的單孔跨度小二米半,橋面至谷底高度達二十七。橋中設神龕,祀真武帝。由於其位於崇山峻岭中,又單孔跨於地勢險要的大峽谷之間,被譽為“江南第一險”木拱廊橋。在歷史上,百祥橋是屏南通往寧德、福安等地的必經之路,有“茶鹽古道”之稱。
百祥橋的前世今生
百祥橋最初由高朝陽創建於南宋度宗(1240-1274)年間,後為張祿相、林祈燦重建,張旭傳、張世燦再次重建。
清代嘉慶年間廿三年(1817年)毀於水患。
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鄰環十八邨公推漈頭村張永嵩為首募建,不料張永嵩突然病故,其妻黃氏與子張欽奇毅然司理總董事務,廣募巨資,重建百祥橋。
清代道光廿八年(1849年)毀於火患。
清代鹹豐二年(1852年)重修。漈頭、旺坑村的蘇文壇、張永禪、張傳恭、高大左、張永衢、張曰子、林光輝、韓占達、梁光宗、張傳雅、陳汝擇、高伯發、張奕凱、張仕香、張傳揚等十六人集資買下橋西一片山坡,植杉樹四百八十多株,以作修橋永久專用林,並在橋頭立碑永志。並通過捐谷放貸,從中收取薄利作為每年“立冬”日集中村民鋤草掃橋之午餐,此規矩一直沿用至解放初。
清代光緒十九年(1893年)毀於火患。
清代光緒廿年(1894年),漈頭庠生例贈雍進士張傳陛為首募捐重建,總理為張傳陛,里汾溪村貢生徐居盛,棠口村監生周林耀,降龍村附貢韓啟登;主繩為寧邑秀坑村張茂鈺、張茂秀、張茂春;石匠為棠口村周奕谷、周奕長;瓦匠為睢溪徐居寶。
2002年6月,漈頭張書巡牽頭修繕百祥橋,主修為周寧縣秀坑村張昌泰,同年 9月底完工。
2004年3月8日,百祥橋附近發生森林火災,危及橋身。
2006年5月25日,百祥橋和屏南的另外兩座廊橋萬安橋、千乘橋,一起入選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稱為屏南木拱廊橋的“百千萬”。
2006年6月27日,一場無名的大火將百祥橋毀於一旦。
2006年6月28日,屏南縣公安局成立特偵組,調查火災發生原因。
2006年6月29日,國家文物局下派調查組,趕赴屏南調查並將會同福建省文物保護部門,著手制定修複方案。
2006年6月30日,屏南縣公安局透露,很可能是一名精神病患者玩火導致。當地民眾還有很多其他的起火說法,但是都缺乏證據,沒被公安機關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