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縣文化館

屏南縣文化館建於1956年,2005年3月搬遷到古峰鎮翠屏路199號樓四層辦公。文化館為民眾提供綜合性服務,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開展社會宣傳教育,普及全民審美教育,蒐集整理和繼承發揚民族、民間文化遺產,豐富民眾文化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屏南縣文化館
  • 建立時間:1956年
  • 辦公地點:古峰鎮翠屏路199號樓四層
簡介,便民措施,地址,

簡介

屏南縣文化館建於1956年,2005年3月搬遷到古峰鎮翠屏路199號樓四層辦公。現有在編人員8人[其中: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1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7人;館長、書記(副館長)各1人;縣政協委員3人;省美術協會會員2人;書法協會理事1人;戲劇協會會員1人;市民眾文化協會理事1人;市攝影家協會會員4人;全館專業人員兼任有:縣文聯副主席1人,各協會副主席3人,秘書長2人,副秘書長2人]。分別設有:辦公室,文學創作室,美術、書法室,音樂、舞蹈、曲藝、戲劇室,攝影、非物質文化遺產室,財務、檔案室等。文化館始終堅持文藝“二為”方向,“雙百”方針,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做為工作指南和指導思想。為民眾提供綜合性服務,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開展社會宣傳教育,普及全民審美教育,蒐集整理和繼承發揚民族、民間文化遺產,豐富民眾文化生活。
本館不定期組織文藝骨幹參加各類培訓,無償舉辦各類文藝作品展覽,培訓和指導基層開展文娛活動,組織開展節慶民眾文化娛樂活動。積極開展對外交流,《馬匹卜換妻》(平講戲)、《甘國寶假不第》(閩劇折子戲)應邀赴馬來西亞演出;美術作品《和諧》入選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出,“歸”入選“中國漆畫展”送往蘇聯展出,並被選入福建省美術課本。《夯歌》入選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展出。舞蹈《惠安女》和《踏雪尋梅》進京匯演;文化遺產“四平戲”“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多次進京、台灣和各地展演;成功舉辦“四平戲”、“虹梁式木廊屋橋”等大型學術論壇五次。積極挖掘搶救保護文化遺產,先後成功申報“百祥橋”、“千乘橋”和“萬安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負責完成申報“千乘橋”、“廣利橋”、“廣福橋”、“百祥橋”、“龍漈仙宮”、“雙溪文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負責完成申報“雙溪、漈頭、漈下”為省級歷史名村(鎮)。負責完成申報“漈下”和“漈頭”村為國家級歷史名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四平戲、屏南平講戲、雙溪鐵技傳統表演技藝、廊橋傳統營造技藝共四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四平戲、屏南平講戲、雙溪鐵技傳統表演技藝、廊橋傳統營造技藝、屏南亂彈戲、屏南杖頭木偶戲、屏南雙溪元宵燈會、屏南紅典創作與黃酒釀造技藝、甘國寶傳說故事共九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平戲、屏南平講戲、雙溪鐵技傳統表演技藝、廊橋傳統營造技藝、屏南亂彈戲、屏南杖頭木偶戲、屏南雙溪元宵燈會、屏南紅典創作與黃酒釀造技藝、甘國寶傳說故事、屏南八音嗽語共十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十項。

便民措施

1、免費開展各類民眾文化活動和輔導工作。
2、開展藝術扶貧工程,在城中開辦美術、書法課程和地方戲曲培訓班。
3、全館專業人員包片輔導、培訓、指導社區開展民眾文化活動。
4、免費為青少年和老年人大學輔導和授課。
5、每年春節期間下鄉為民眾義務寫春聯。
6、舉辦各類文藝骨幹培訓班和講座。
7、積極挖掘、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開展相應措施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事業。

地址

屏南縣翠屏路199號。
屏南縣文化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