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山祖角蟾

百山祖角蟾

百山祖角蟾(拉丁學名:Megophrys baishanzuensis,英文名:Baishanzu horn toad)是在浙江省麗水市百山祖國家公園發現的兩棲動物新物種,其棲息生境主要為常綠闊葉林附近的山澗溪流。

2021年1月19日,麗水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市發現兩棲動物新物種百山祖角蟾,該新物種的發現為世界兩棲動物家族又添新成員。

百山祖角蟾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物種命名,棲息環境,分布範圍,意義,

形態特徵

百山祖角蟾體形小,叫聲奇特。外形和蛙類相似,但體色不同。
體型小,只有28至32毫米,犁骨齒缺失,舌後端不缺刻,鼓膜明顯,且圓形,每個眼的上眼瞼中間有一個疣粒小突起,類似小角,指無,單咽下內聲囊,繁殖季節中的雄性在前兩個手指的背部基部有婚墊。通過描述發現,它與其他角蟾存在較明顯的形態特徵差異。
在溪流中,發現了百山祖角蟾的蝌蚪,體型也比角蟾科其他蝌蚪偏小一點。它的數量甚少,2條溪溝中總共只調查到4隻。它們棲息於溪流的回水凼及泥沙層或石塊旁的還水區域,反應非常敏捷,無人時會浮出水面,當人走近時,它就迅速游進石頭下躲避。蝌蚪具有角蟾亞科特殊的形狀特徵:漏斗形口器,方便它在溪流中濾取食物。
該物種在鳴叫的音節間隔、頻率等方面與它的近緣物種掛墩角蟾(M. kuatunensis)也有差異.

物種命名

2020年6月,生物多樣性調查組在百山祖國家公園內開展兩棲爬行動物調查時,在溪溝中發現一種叫聲奇特的角蟾後經形態學比較和分子生物學鑑定,初步確定其為一新物種。
百山祖角蟾
新物種百山祖角蟾
2020年12月,由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硏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聯合撰寫的論文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keys》上發表。該論文重點描述了在浙江省麗水市發現一個兩棲動物新物種,因其模式產地在百山祖國家公園內故將它命名百山祖角蟾。
2021年1月19日,麗水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市發現兩棲動物新物種百山祖角蟾,該新物種的發現,為世界兩棲動物家族又添個新成員。
2022年2月訊息,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發布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成果,該縣發現全球新物種百山祖角蟾。

棲息環境

百山祖角蟾棲息生境主要為常綠闊葉林附近的山澗溪流。該物種對溪流的水質及周圍植被的要求較為嚴苛。該生境內還分布有淡肩角蟾棘胸蛙武夷湍蛙秉志肥螈等兩棲動物。

分布範圍

截至2021年1月,百山祖角蟾僅被發現分布於百山祖國家公園海拔1400-1600米的狹窄範圍內。
調查中發現,這個物種在該區域的種群數量很小。2條小溪裡面,每條溪流裡面的100米的距離內約只聽到5隻個體的叫聲,而這個種群也大約只集中於這100米左右的溪流內,溯溪而上或往下調查就都聽不到該物種的鳴叫了。可見,該物種的分布範圍十分狹窄。

意義

為何能在麗水發現這一新物種?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博士吳延慶分析認為:“百山祖國家公園獨特的地質地貌是該物種形成的主要原因,再加上麗水市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使得豐富的植被和優良的水質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食物資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