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飯

百家飯

舊時大江南北民間生育習俗。有兩種形式:一是嬰兒出生後,其祖母向村鄰象徵性地討取五穀雜糧,碾成粉末後熬成粥糊,供產婦食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家飯
  • 諧音:柏家飯
  • 泛指:人數多、品類齊的飲食
  • 國家:中國
  • 來源:江南
  • 拼音:bǎi bó bò
解釋一,解釋二,解釋三,解釋四,解釋五,

解釋一

四川方言里,百家飯是指,初生的小孩,經常在朋友、鄰居家裡吃東西,而且吃的家數很多,故稱“百家飯”。

解釋二

後,“百家飯”泛指人數多、品類齊的飲食等。也有人藉此義,舉辦一些活動,凝聚人心。

解釋三

也指,乞討,吃百家飯的,意指,乞丐,乞討者。

解釋四

百家飯是中國民間習俗之一。
也許吃飯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民間保佐嬰兒成長的風俗除穿百家衣之外,還有給孩子吃百家飯的習慣。凡是對孩子比較溺愛的人家,農曆正月初一那天,爺爺抱著未滿周歲的的孫子,佯裝乞丐模樣,手執破碗,沿街乞討。乞飯的人家以100家為宜。他們將討來的饃、菜、米燴在一起,煮成稀飯,讓孩子吃下。據說這樣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護,免除災難。吃過百家飯後,孩子的奶奶要蒸100個銅錢大小的麥面饃,用籃子挎上,沿村莊或街道漫步,凡遇到小孩,就要送一個小饃給他。這100個小饃分給100個小孩。饃發完後,災難也就讓別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會平安健康,長大成人。此俗稱“嚼災”。
這種習慣在民間有一定的廣泛性,不管認識與否,凡遇上求飯的祖孫,人們都會慷慨相助,凡碰上發饃的老人,人們也樂意收下.

解釋五

百家飯也可以諧音柏家飯,為多音字.
【字目】
中國民間育兒舊俗,流行於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幼兒若長期體弱多病不愈,家人即用紅布縫製一個大口袋,由父母或親人,拿著口袋向鄰居挨門乞討,用討來的一百家糧食,煮飯餵病孩。民間認為這樣可以消除病害,使小孩身體健壯。在民間習俗里,吃百家飯能消災解難,以求百家的祈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