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驛燈戲

白驛燈戲起源於明末,與川北大木偶戲,川北皮影戲共稱為為“川北戲曲的三朵奇葩”。主要流傳於原蒼溪歧坪區,以白驛為中心,屬於一種民間歌舞小戲,又稱“鼓樂神”。

白驛燈戲由花燈歌舞發展而來。它有板式變化的正調類唱腔體系,也有曲牌聯綴的唱腔。主要伴奏樂器是胡琴、笛子、花燈鑼鼓等樂器。燈戲的表演中融進了民間舞燈及木偶、皮影、雜技等技巧,用以刻畫人物、表現情節。燈戲表演的舞蹈性很強,它吸取了民間獅舞、龍舞、牛燈和皮影、木偶表演的舞姿,特別是戲中的小丑、彩旦等,通過詼諧滑稽的舞蹈動作,把劇中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無不令觀眾捧腹。傳統的燈戲演出是晚上在農村庭院天井中進行,觀眾多為農村民眾。演出場地中心高懸一盞異常耀眼的主燈,四角配置的艷麗的彩燈,演員們提燈、舞燈、跳燈、戲中出現的龍燈、獅燈、牛燈、或蚌殼燈,不僅是道具,還是精巧的民間工藝品,也是劇中的角色。台上台下燈相輝映,演員觀眾交融無間,民眾歡騰,蔚為壯觀。
目前在白驛鎮及周邊地區,常年活躍著燈戲表演隊,成為當地節慶或者文藝宣傳活動必不可少的壓軸戲。其表演技藝的普及性與民眾參與的廣泛性,十分有利於推進民間傳統文藝的傳承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