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賦

白馬寺賦

《白馬寺賦》是篇描繪廟堂的辭賦作品,作者是煙綠指冷。白馬寺地址位於洛陽,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名勝古蹟,因有白馬馱經的事,故而建立白馬寺。煙綠指冷的《白馬寺賦》也是網路上能發現的第一篇以白馬寺為內容的辭賦作品,此篇作品對白馬寺的景物和歷史作了比較精準的描述。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白馬寺賦》
  • 創作年代:2007年3月13日
  • 文學體裁:辭賦
  • 作者:煙綠指冷
作品原文,原文注釋,文章特點,作者簡介,背景資料,

作品原文

白馬寺賦 煙綠指冷
中華釋源,大乘祖庭。白馬馱藏,高塔齊雲。法海出談禪之悟,浮屠來貝葉之經。開般若之慈壇,歸航彼岸;延殿宇之香菸,供養至尊。寶鐸和風,有天女而散花;蓮台演法,見洛水之霞明。增利樂之福慧,培莊嚴之善根。起正道而合德,知大覺而有情。叩之而甘露普降,祈之而洪鐘長鳴。斗拱華蓋,奉臥玉之佛;飛檐挑角,列聽法之星。
伽藍寒暑,凌春露而共秋霜;沙門感夢,彌霧藹而並玄黃。十古興衰,蓮台永壯;百代更替,佛法益昌。永平求法兮,攝摩騰寒風而驅雁;丹陽受道兮,徐州牧錦采而金裝。佛法宏而鐘磬濯耳;雲霞散而舍利生光。尚仁慈兮,佛道流通之漸;貴無為兮,宮中立祠之昌。潁川受戒,佛儀戒僧之凜凜;陳思讀經,般若道行之茫茫。安貧樂之道,捐王位之榮。繁會競山中之影,招提寫天上之章。四諦弘法,堂宇藏天宮之妙;五戒收心,經函放日月之光。
絲竹悠揚兮僧侶唱,梵聲飄渺兮袈裟收。金桂飄香兮,韻沉三秋之靜;高樓掩日兮,蔭蔽萬古之幽。承星月兮福田之所,鑑古今兮聖教之甌。青牛漫說於函谷;白馬親從於天岫。煙波浩渺兮,荷一笠蒼月;世事交替兮,笑萬載春秋。登高望遠兮,嘆洛陽之恢宏;頷首思今兮,感風流之人物;掩卷祈新兮,窺江湖之明媚;執筆憂下兮,惜幾番之飄流。
名剎經風雨,青山臥白雲。大興土木兮,靈台遍立;任聽出家兮,釋主齊君。太宗立剎設譯場,武周跑馬關山門。修而毀,亡而葺;興而廢,敗而尊。虔誠者丹心可鑑,玩賞者意氣方陳。拜佛壇兮清雜念;洞佛偈兮滌俗塵。萬像森羅兮通冥府,眾生普渡兮指迷津。
故游洛陽古都,可賞牡丹之華貴,龍門之偉奇,不可不賞白馬寺之雄渾壯美。遣興抒懷,歌詩一首。詩曰:
千年古剎籠氤氳,白馬悲風疑似真?墓冷騰蘭雙聖魄,台空武后舊靴痕。
佛堂幽寂禪聲動,雲塔孤高洛水巡。煙雨幾番凌勝跡,菩提依舊了無塵!

原文注釋

1.貝葉之經:即貝葉經,指用鐵筆在貝多羅(梵文Pattra)樹葉上所刻寫的佛教經文。
2.十古:即“祖庭十古”,指與白馬寺相關的佛教在中國的十項“最早”。
3.永平求法:相傳東漢永平七年元宵節,漢明帝夜夢一金人,自西方而來,飛繞於殿庭。博士傅毅為其解夢,說西方有神,名曰佛,是為皇帝所夢者。明帝便派遣大臣蔡郎中,博士弟子秦景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他們在大月氏國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便邀赴中國弘法布教。永平十年,漢使梵僧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第二年,明帝信於洛陽西雍門外興修僧院,即“白馬寺”。
4.丹陽受道:指笮融,丹陽人。
5.徐州牧:為徐州牧陶謙督廣陵、彭城漕運時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塗身,衣以錦采。
6.潁川受戒:即朱士行,曹魏甘露五年,依羯磨而登壇受戒,在白馬寺出家為僧,佛史界普遍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沙門,是中國的第一位漢僧;陳思,即曹植,封陳王,謚思,世稱陳思王。喜讀佛經。
7.捐王位之榮:東漢後期桓帝、靈帝時期,安息王嫡後之子安世高,在洛陽先後譯出各類經書95部,後到南方傳播佛教。
8.四諦:即佛教的主要教義“苦、集、滅、道”。
9.五戒: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
10.任聽出家:指隋工,文帝楊堅詔布天下“任聽出家”,並令各地按人口出錢營造佛像等,遂令佛教蓬勃發展。
11.武周跑馬:武則天垂拱元年敕修白馬寺,規模異常宏大,山門幾乎直抵洛河北岸,故有“跑馬關山門”一說。

文章特點

白馬寺賦》的語言有莊嚴靜穆之氣象,這也符合白馬寺的揚所屬於佛教聖地。文章用佛教的景象開篇,顯示出佛教的博大與精深:“法海出談禪之悟,浮屠來貝葉之經。開般若之慈壇,歸航彼岸;延殿宇之香菸,供養至尊。”很有味道,符合賦文主旨。句式長短適度,讀來氣韻悠揚,頗有佛學禪意。

作者簡介

煙綠指冷,女,本名李雙紅,又名李珊,湖北黃岡人,現旅居廣東省珠海市。當代著名女詩人、辭賦家,賦壇五媛之一。在天涯社區有部落格:且醉紅塵。煙綠指冷的文學著述頗豐,涉及詩歌、散文、小說、辭賦、評論,語言清新雋永、寫實、表現力強。
格律詩詞功底深厚,著有《閒情集》。煙綠指冷辭賦方面代表作有《白馬寺賦》、《珠江賦》、《飄零賦》,其中《白馬寺賦》十分典型,文學水平很高。在辭賦創作方面,煙綠指冷有獨到之處。

背景資料

白馬寺位於中國河南洛陽城東12公里處,古稱金剛崖寺,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所官辦寺院。它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身有日光,飛行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傳問群臣,此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尋佛取經。蔡情、秦景取回了佛經佛像,並與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東回洛陽,藏經於鴻臚寺,並進行翻譯工作。次年建寺,名白馬寺。寺址在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1.5公里處。白馬寺,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為“釋源”和“祖庭”,享有獨特的地位。
白馬寺原建築規模極為雄偉,歷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屢經戰亂,數度興衰,古建築所剩不多,人民政府為保存這一著名文化古蹟,曾進行過多次修葺。現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前為山門,山門是並排三座拱門。山門外,一對石獅和一對石馬,分立左右,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為元、明、清時期的作品。毗盧殿在清涼台上,清涼台為攝摩騰、竺法蘭翻譯佛經之處。東西廂房左右對稱。整個建築宏偉肅穆,布局嚴整。此外,還有碑刻40多方,對研究寺院的歷史有重要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