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額鸚鵡

白額鸚鵡

白額鸚鵡(學名:Pionus senilis):是鸚鵡科,派翁尼斯鸚鵡屬小型鸚鵡,因成年額頭前面有明顯的白色飾羽而命名。無亞種,是數量最多的派翁尼斯。隨著鳥齡的成熟,額頭從原本的綠色,換為醒目的白色羽毛,眼睛的裸皮也變成粉紅色調,頭部綠中帶有深藍色的虹彩,翅膀則綠中帶有金銅色。

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帶和沿海低地林區,平常在樹上休憩的時候難以察覺,因為其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覓食的時候相當安靜,有時候甚至連飛行的時候都很安靜,偶爾聚集數量比較多的時候會比較吵雜,有季節性遷移的習性,遷移的地點完全看食物充足與否來決定。保護等級為低危,主要分布在中美洲的西海岸地區。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額鸚鵡
  • 拉丁學名:Pionus senilis
  • 別稱:白冠鸚哥、白頭鸚鵡、白頭鸚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鸚形目
  • 鸚鵡科
  • 派翁尼斯鸚鵡屬
  • :白額鸚鵡
  • 亞種:無亞種
  • 分布區域:中美洲
  • 命名者及年代:Spix, 1824
  • 英文名稱:White-crowned Parrot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人工飼養,

形態特徵

白額鸚鵡是一種小型鸚鵡。身長24厘米。體重介於200-221克之間。隨著鳥齡的成熟,白額鸚鵡的額頭,從原本的綠色,換為醒目的白色羽毛;眼睛的裸皮也變成粉紅色調,和它藍綠色的頭部形成強烈對比。成熟白額鸚鵡的頭部,綠中帶有深藍色的虹彩,翅膀則綠中帶有金銅色,在光線下閃動光芒。處於繁殖狀態時,它們的眼環和腳變成亮橙色。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潮濕森林裡,濱海地區、樹木稀少的農作物區和草原區、高山地區也是它們活動與居住的地方。

生活習性

平常在樹上休憩的時候難以察覺,因為其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群居性,繁殖期外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有時也會聚集數百隻,族群數量因地而異。覓食的時候相當安靜,有時候甚至連飛行的時候都很安靜。在繁殖季節,偶爾聚集數量比較多的時候會比較嘈雜。當兩隻白額鸚鵡在一起的時候,它們會經常為對方梳理羽毛,而當伴侶死去的時候,另一隻不久也會憂鬱而死。有季節性遷移的習性,遷移的地點完全依據食物充足與否來決定。

分布範圍

白額鸚鵡分布圖白額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白額鸚鵡是派翁尼斯鸚鵡中較容易繁殖的種類,繁殖季節通常從二月或三月到六月或七月,一窩約有3至5顆蛋,孵化期為24至26天,約60天后羽毛長成,一般來說親鳥是盡責的父母,幼鳥多能受到良好的照顧,通常會被餵養8至10周齡。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2016年的研究報告顯示,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和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Partners in Flight估計其野外種群總數量為5萬~50萬(2008年),是數量最多的派翁尼斯,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有些地區棲息地遭嚴重破壞、捕捉走私出口、被當成農業害鳥消滅、常被當地居民捕捉食用等原因,使部份地區數量少,哥斯大黎加減少的數量為最多。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人工飼養

新進的白額鸚鵡較害羞,適應新環境快。避免買到野生鳥,野生鳥適應力差,可能帶有病菌且死亡率高,不易飼養,更不易繁殖。餵食上以種子飼料為主,蔬果、堅果等各類食物也都建議常餵食,日常飼養應補充足量的維他命A。白額鸚鵡比較活躍,需要足夠大的鳥籠,而且成鳥應多放出籠子,每天至少三小時。飼養成熟的人工繁殖鳥要繁殖成功不難,成鳥對於飼主檢查巢箱會顯得不安與敏感,繁殖期間避免頻繁的觀察巢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