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雀寺廟會

白雀寺廟會 ,蘇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雀寺廟會
  • 類別:民俗
歷史淵源,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白雀寺位於常熟市虞山鎮大義中涇村,虞山北麓,始建於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相傳寺成之日有白雀來築巢而得名,後經幾度興廢。白雀寺廟會由寺基周圍各社人家輪流當差,興福、大義、謝橋、妙橋等周圍鄉鎮村民自發參加。白雀寺周邊地區俗稱“寺基頭”,廟會也叫“寺基廟會”。
白雀寺廟會始於明代,主要祭祀“小王老爺”。傳說“小王老爺”帶領社裡其他36個神靈保衛寺基周圍各社人畜莊稼,村民為表感謝,每年農曆三月十三、十四兩天,請出各神佛到廟內進行祭祀,演戲酬神。相關費用由農戶輪流承擔;沒有輪到“請社”的農戶,也要款待來趕廟會的親戚好友。
農曆三月,春耕已完,夏收未到,相對清閒。廟會前每社選定“社主”,即出資農戶。廟會正日(十三),每社的佛像由四到六個年富力強的農民抬出,左右還有拿著香燭的護衛,隊伍後是拿著祭拜供品的社內民眾。36路神佛以“小王老爺”為首,爭先經過香花橋進入白雀寺。“小王老爺”供在小王堂內,其餘35路佛像分別供於東西廂房,接受村民跪拜。十三日下午,村民請“小王老爺”下殿看戲,其他35位老爺隨後跟上。村民在東天王殿天庫中進香,天庫中香菸升起即開始唱戲,一般為京戲。一個曲子結束後,其他老爺就東一下西一下地去撞“小王老爺”,“小王老爺”不能靜心聽曲,一般在兩個曲子後就離席而去,年輕力壯的人抬著其他老爺就去哄搶座位,廟會至此掀起一個高潮。“小王老爺”被壯丁抬到寺外香花橋上,其他老爺也爭相擠上香花橋,各路抬老爺的還故意在橋上相互抬扛,營造氣氛。各路老爺離開時還有劃龍船、舞獅、踩高翹等表演。祭祀和表演結束後,村民們都到“社主”家喝酒吃飯,“社主”不僅招待社裡的村民,還要招待前來趕廟會的親戚,真像過年一樣熱鬧。
白雀廟會祭祀的是小王老爺;廟會時間在春種、夏收之間,與農耕活動相適應;抬神像、“搶座位”、擠“香花橋”考驗村民們的耐受力和靈活性,達到強身健體更好投身農耕目的;祭祀娛神的同時使村民得到心理滿足和精神愉悅;廟會還提供了物資交流的平台,滿足農耕生活的需要。農耕文化和地方特色明顯。

傳承保護

白雀廟會是江南農耕時代的產物,具有文化歷史價值;對於民間信仰等民俗活動如何在調適社會關係,適應生產、生活需要發揮作用等,具有學術研究價值;廟會上的民間藝術表演,具有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