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丸,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十五。主治腦風。鼻息不通,時流清涕,多嚏不已。
基本介紹
- 名稱:白附子丸
-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 組成:白附子、龍腦、麝香、蠍梢、天南星、白僵蠶、凝水石
- 主治:腦風。鼻息不通,時流清涕,多嚏不已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白附子三錢,龍腦(研)一錢,麝香(研)一錢,蠍梢(微炒)七枚,天南星(炮)一兩,白僵蠶(微炒)一錢,凝水石(煅過,研)一兩半。
用法用量
上藥,除凝水石外,搗研為末,再同和勻,入白蜜不拘多少,研令如稀餳狀,入白麵糊半匙頭許,然後將凝水石末旋入,以乾可為丸,如雞頭子大,於凝水石末中,留少許為衣,慢火焙乾。每服一丸,細嚼,食後用薄荷熟水送下;茶清亦得。
主治
腦風。鼻息不通,時流清涕,多嚏不已。
附方
名稱:白附子丸
組成:白附子四兩,附子二兩,黃狗骨頭四兩(燒灰)
用法:上為細末,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與伏龍肝散兼服
主治:婦人經年崩漏不止,諸藥不效,脈濡微
出處:《濟陰綱目》卷三
名稱:白附子丸
組成:天南星(生)、天麻、半夏(湯洗七遍)、川烏頭(生,去皮臍)、白附子(生用)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加腦子、麝香少許,瓷盒內閉一二宿,清水為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七丸,加至十丸,食後茶清或薑湯送下。服時微以齒碎之
主治:風虛痰盛,頭目昏眩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七引《經效濟世方》
名稱:白附子丸
組成:白附子(微炮)、天麻、半夏(湯洗七遍)、硃砂(研細,水飛)各半兩,白僵蠶一兩(炒,去絲嘴),全蠍二十一枚(去毒,微炒),膩粉一分(別研),麝香一錢(別研),金箔十片(別研)
用法:上藥將白附子等五味研為細末,次入研者藥,一處拌勻,煮棗肉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煎荊芥湯送下,不拘時候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潮熱生涎,上氣喘急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七
重要文獻摘要
《普濟方》:“白附子丸出聖濟總錄,治腦風,鼻息不過,時流清涕,多嚏不已。白附子三錢,龍腦(研)一錢,麝香(研)半錢,蠍稍(微炒)七枚天南星(炮)一兩,白僵蠶(微炒)一錢,凝水石(煅過)研一兩半,右除疑水石外。研為末。再同和勻。入白蜜不拘多少。研令如稀餳狀。入白麵糊半匙頭許。然後將疑水石末旋入。以乳椎丸。如雞頭大。於疑水石末中。留少許為衣。慢火焙乾。每服一丸細嚼。薄荷熟水下。茶清亦得。食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