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門七夕

《白門七夕》是明朝詩人李流芳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前二聯描寫作者獨步江畔的寂寞與被秋風江潮引發的情思,後二聯寫作者的人生感慨以及徘徊中宵、感時傷事的悲痛心情。全詩簡淡省淨,風格自然平易。這首詩傾瀉了詩人隱忍已久的感情,表達了作者不見所思的幽怨落寞的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白門七夕
  • 作者:李流芳
  • 創作年代:明朝
  • 作品出處:《檀園集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白門七夕
時將入燕
舊日維舟處,懸情獨柳條。
秋風又京國, 客思正江潮。
長路有時到,歡期難再邀。
徘徊望牛女,愁絕向中宵。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白門:今江蘇南京市舊時的別稱。
2、七夕:即七夕節,又稱乞巧節。
3、維:系。
4、牛女:牛郎星,織女星。
5、中宵:夜半。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昔日和愛侶在河中盪槳嬉戲,繫舟登岸的地方,現在只見那條條柳絲真切地在眼前搖曳飄拂,從那條條柳絲似乎還可憶起和愛侶在一起的依依深情。
陣陣秋風正從國都那裡不斷送來,而我這個遊子卻別婦拋雛,坐在船上,孤獨地客旅異鄉。
路程再遠亦有抵達之時,而歡聚的時候實在是難以尋求。
徘徊的我舉頭遙望星光燦爛的夜空,牛女兩星是靠得那么近,他們正在鵲橋相會;而自己卻愁腸九轉,雖近半夜,也無法入眠。

創作背景

這首詩原題下有小注“時將入燕”。可見系詩人明天啟二年(1622)北上會試前夕所作,深含離情別緒與憂國傷時之慨。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寫詩人七夕獨步江畔,觸景生情,懷舊傷今,字裡行間透出淒涼落寞意味。“舊日維舟處,懸情獨柳條。”也許是因為即將到來的離別勾起深深的留戀之情,詩人懷著尋舊的心思來到當年文友相邀、擊水中流、飲宴遊賞時停橈繫舟之處,凝目四望,憶中猶存的繁華熱鬧與歡樂情景已被冷寂空曠所替代,只有懸垂的柳條似乎還含情相迎,但也色衰枝殘,徒增人無限惆悵。風景異,人事非,一種深沉的失落感油然升上心頭。
頷聯寫被秋風江潮激起的複雜情思。“秋風又京國,客思正江潮”這兩句緊承首聯寫景,景情交融,更深一層強化了愁境悲情。“秋風”句不僅點明季節、地點,照應詩題,而且含蓄地傳達出內心的焦慮與憂愁。秋風蕭瑟,草木凋零,最易令人生髮歲月流逝之感,功名未就,事業無成,年光卻一年年老去,這對於一位頗有抱負的人來說,無疑是十分痛苦的。同時,秋風又往往引發人的離愁鄉思,“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張籍《秋思》),這種深濃的離愁和曲折的心態怕是每一個離鄉背井的人都會有的。李流芳在“再上公車(指入京應試)不第”(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後,便常客游南京。又聞秋風,足見來此已久,離愁自會更深更濃。既然思鄉情切,便應及時歸去,但為了功名前程,卻要北上遠行,然而目下王朝衰微,時局動盪,入京會試,前景又殊難逆料,這一切,十分叫人憂思縈懷,矛盾萬分。無怪乎詩人臨風佇立,而對大江時,其愁思像江潮一樣洶湧翻騰,無休無盡了。
頸聯直寫作者的人生感慨。“長路有時到,歡期難再邀”屬於一種理性的生髮,但其中包含的底蘊卻十分豐富。李流芳生當明末,為人耿介,不慕權勢。面對國事日非的現實,感於節序如流、人生易逝。他對於求取仕宦功名實在打不起精神提不起熱情,而嚮往夫妻團聚、心神平靜的生活境界。後來,詩人果然踐了自己的夙願,“天啟壬戌(1622),抵近郊回警,賦詩而返,遂絕意進取,誓畢其餘年,讀書養母,刳心學道,以求正定之法”(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此處“長路有時到”一句,既可作抽象的理解:路程再遠亦有抵達之時。同時,“長路”也指具體的入燕之漫漫長途,作者的另一首詩“吳會日已遠,燕台路正長”(《黃河夜泊》)可作參證。詩人即將沿悠悠綿邈的燕台古道踴踽而去,不禁興起何年何月再能相聚的深慨,“歡期難再邀”著一“難”字,強調後會難期,不僅深切地寫出了離人間的隱恨,也為末聯作了充分的鋪墊。
尾聯寫仰望銀漢,徘徊直到中宵的情態,並以牛女情事作比,進一步生髮傷時感事、無限沉痛的心情。在詩人看來,牛郎織女雖被天河阻隔,但一年一度尚能鵲橋相會,比之於人世間“歡期難再”,不知好了多少倍。經此一襯,再加之愁絕中宵的描繪,一個被離愁憂思所困擾的詩人形象便突現在眼前。
這首詩語甚平淺而情卻深沉。全詩從獨步江畔起至徘徊中宵止,悉以“愁”、“思”二字貫之。通篇言愁而“愁”宇篇末方出,後續一“絕”字,更突出了愁思之深廣,倒掩全篇,沉重有力。詩中“獨”、“又”、“正”、“有時”、“難再”等虛字用得十分精當。豐富了詩章意蘊,且使音節流轉,頓挫有致,讀來便覺唱嘆有情。

名家點評

安徽師範大學教授於志斌《婉約詩》:此詩抒寫了對妻子的思念。這種思念,正如“江潮”。因即將北行,更加遠離故鄉,長路可到而歡聚更難,不禁望牛女而“愁絕”,中夜難眠了。這是一首格調淒婉哀恨的離別詩。

作者簡介

李流芳(1575~1629)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字長蘅,又字茂宰。號泡庵、檀園、慎娛居士、六浮道人。歙縣(今屬安徽)人。僑居嘉定(今屬上海市)。擅山水。工書印,精詩文。萬曆三十四年(1606)舉人。絕意仕途後。“徒放浪於吳山越水.盱衡奮袂以自鳴其不幸”,在丹青中求解脫。藉筆墨自娛。作品峻爽流暢,有“分雲裂石”之勢。書法學蘇軾,詩文清新自然,多寫景酬贈之作。傳世作品有《溪山林屋圖》《虎丘圖》《長林豐草圖》《山水圖》等。著有《檀園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