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苣(白苣)

白苣(白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苣,屬菊科萵苣屬。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作物,也是歐、美國家的大眾蔬菜,深受人們喜愛。白苣原產歐洲地中海沿岸,由野生種馴化而來。古希臘人、羅馬人最早食用。白苣傳入我國的歷史較悠久,東南沿海,特別是大城市近郊、兩廣地區栽培較多,特別是台灣種植尤為普遍。近年來,栽培面積迅速擴大,生菜也由賓館、飯店進入尋常百姓的餐桌。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營養,主要價值,藥用,食用,食用提醒,白苣,釋名,性味,功效主治,

形態特徵

萵苣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莖粗,厚肉質。基生葉叢生,向上漸小,長圓狀倒卵形,長10-30cm,全緣或捲曲皺波狀;莖生葉互生,橢圓形或三角狀卵形,基部心形,抱莖。頭狀花序有15個小花,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圓錐花序;舌狀花黃色。瘦果狹或長橢圓狀倒卵形,灰色、肉紅色或褐色,微壓扁,每面有縱肋7-8條,上部有開展柔毛,喙細長,淡白色或褐紅色,與果身等長或稍長,冠毛白色。花果期5-7月。

分布範圍

白苣原產歐洲地中海沿岸,由野生種馴化而來。古希臘人、羅馬人最早食用。白苣傳入我國的歷史較悠久,東南沿海,特別是大城市近郊、兩廣地區栽培較多,特別是台灣種植尤為普遍。

營養

  1. 白苣富含水分,每100克食用部分含水分高達94%一96%,故生食清脆爽口,特別鮮嫩。每100克食用部分還含蛋白質1—1.4克、碳水化合物1.8—3.2克、維生素C10—15毫克及一些礦物質。
  2. 白苣中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較白菜多,有消除多餘脂肪的作用,故又叫減肥白苣。
  3. 因其莖葉中含有萵苣素,故味微苦,具有鎮痛催眠、降低膽固醇、輔助治療神經衰弱等功效。
  4. 白苣中含有甘露醇等有效成分,有利尿和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5. 白苣中含有一種“干擾素誘生劑”,可刺激人體正常細胞產生干擾素,從而產生一種“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

主要價值

藥用

【藥 名】:白苣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萵苣的栽培種——白苣的莖、葉。
【功 效】:清熱解毒、補筋骨、生津解渴、解酒毒。
【主 治】:治熱毒,瘡腫,口渴。
【性味歸經】:苦,寒。
①《千金·食治》:“味苦,平,無毒。”
②《嘉佑本草》:“味苦,寒。”《本草求真》:“入腸、胃。”
【用法用量】:內服:6-9克,煎湯:搗敷。
【用藥忌宜】:《四聲本草》:“患冷氣人食之即腹冷,亦不至苦損人。產後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腸痛。”
【別 名】:生菜(《千金·食治》)、石苣(《綱目》)、千層剝(《植物名實圖考》)
【考 證】:千金·食治;
①《綱目》:“白苣,處處有之。似萵苣而葉色白,折之有白汁。正、二月下種,四月開黃花如苦蕒,結子亦同,八月、十月可再種。故諺雲,生菜不離園。按《事類合璧》雲,苣有數種,色白為白苣,色紫為紫苣,味苦者為苦苣。”
②《植物名實圖考》: “白苣與萵苣同而色白,剝其葉生食之,故俗呼生菜,亦曰千層剝。”

食用

白苣的主要食用方法是生食,為西餐蔬菜色拉的當家菜。洗淨的白苣葉片置於冷盤裡,再配以色彩鮮艷的其他蔬菜或肉類、海鮮,即是一盤色、香、味俱佳的色拉。用葉片包裹牛排、豬排或豬油炒飯,也是一種廣為套用的食用法。另外,肉、家禽等葷性濃湯里,待上餐桌前放入白苣,沸滾後迅即出鍋,也不失為上等湯菜。總之,白苣有各種各樣的食用法,盡可按照自己的口味烹調。 食物相剋:山藥與甘遂不要一同食用。也不可與鹼性藥物同服。

食用提醒

1. 因可能有農藥化肥的殘留,生吃前一定要洗淨; 2. 對乙烯極為敏感,儲藏時應遠離蘋果、梨和香蕉,以免誘發赤褐斑點; 3. 無論是炒還是煮白苣,時間都不要太長,這樣可以保持白苣脆嫩的口感; 4. 白苣用手撕成片,吃起來會比刀切的脆; 5. 將白苣洗淨,加入適量沙拉醬直接食用,常食可有利於女性保持苗條的身材。

白苣

釋名

又叫生菜。像萵苣但葉子是白色,折斷葉子後有白汁流出。

性味

味苦,性寒,無毒。

功效主治

壯筋骨,利五臟,開利胸膈,疏通經脈,益脾氣,吃了使人牙齒變白,精神飽滿,減少睡眠。煮來吃,具有解熱毒,酒毒,止消渴,利大小腸的作用。婦女產後不宜食用,否則使人脾胃受寒,小腸疼痛。患有寒病的人吃了白苣,就會感到腹冷。白苣不能和乳酪同吃,易生腸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