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葉

白背葉

白背葉,中藥名。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的根或葉。分布於雲南、廣西、湖南、江西、福建、廣東、海南等地。根具有柔肝活血,健脾化濕,收斂固脫之功效,常用於慢性肝炎,肝脾腫大,子宮脫垂,脫肛,白帶,妊娠水腫。葉具有消炎止血之功效,常用於中耳炎,癤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背葉
  • 別稱:白鶴草、葉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樸樹、白帽頂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大戟目
  • :大戟科 
  • :野桐屬
  • :白背葉
來 源,分布區域,生長環境,炮製方法,生理特性,入藥部位,鑒 別,性 味,歸 經,功 效,主 治,用法用量,

來 源

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的根或葉。

分布區域

產於雲南、廣西、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和海南。分布於越南。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1000米山坡或山谷灌叢中。

炮製方法

根,洗淨,切片,曬乾。葉多鮮用,或曬乾研粉。

生理特性

灌木或小喬木,高1-3(-4)米;小枝、葉柄和花序均密被淡黃色星狀柔毛和散生橙黃色顆粒狀腺體。葉互生,卵形或闊卵形,稀心形,長和寬均6-16(-25)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截平或稍心形,邊緣具疏齒,上面乾後黃綠色或暗綠色,無毛或被疏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狀絨毛,散生橙黃色顆粒狀腺體;基出脈5條,最下一對常不明顯,側脈6-7對;基部近葉柄處有褐色斑狀腺體2個;葉柄長5-15厘米。花雌雄異株,雄花序為開展的圓錐花序或穗狀,長15-30厘米,苞片卵形,長約1.5毫米,雄花多朵簇生於苞腋;雄花:花梗長1-2.5毫米;花蕾卵形或球形,長約2.5毫米,花萼裂片4,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約3毫米,外面密生淡黃色星狀毛,內面散生顆粒狀腺體;雄蕊50-75枚,長約3毫米;雌花序穗狀,長15-30厘米,稀有分枝,花序梗長5-15厘米,苞片近三角形,長約2毫米;雌花:花梗極短;花萼裂片3-5枚,卵形或近三角形,長2.5-3毫米,外面密生灰白色星狀毛和顆粒狀腺體;花柱3-4枚,長約3毫米,基部合生,柱頭密生羽毛狀突起。蒴果近球形,密生被灰白色星狀毛的軟刺,軟刺線形,黃褐色或淺黃色,長5-10毫米;種子近球形,直徑約3.5毫米,褐色或黑色,具皺紋。花期6-9月,果期8-11月。
  

入藥部位

根或葉

鑒 別

葉:本品皺縮,邊緣多內卷,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圓卵形,長7-14cm,寬4-14cm,上表面綠色或黃綠色,下表面灰白色或白色,頂端漸尖,基部略呈心形或近平截,具2腺點,全緣或頂部微3裂,有鈍齒,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被星狀毛;基出脈3條,葉脈於下表面隆起。葉基具2斑狀腺體。葉柄長5-15cm,質脆。氣微香,味微苦、辛。

性 味

味微苦、澀,性平。

歸 經

歸肝、脾經。

功 效

根:柔肝活血,健脾化濕,收斂固脫。葉:消炎止血。

主 治

根:用於慢性肝炎,肝脾腫大,子宮脫垂,脫肛,白帶,妊娠水腫。葉:用於中耳炎,癤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根15-30g;葉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或乾葉研粉敷患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