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綿毛荊芥

白綿毛荊芥

白綿毛荊芥,植物界,雙子葉植物綱,唇形科,在中國分布於西藏西部(贊斯卡及拉達克),生於海拔3640—3940米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綿毛荊芥
  • 拉丁學名:Nepeta leucolaena Benth. ex Hook.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唇形目
  • :唇形科
  • 亞科:野芝麻亞科
  • :荊芥族
  • :荊芥屬
  • :白綿毛荊芥
  • 分布區域:產西藏西部(贊斯卡及拉達克);生於海拔3640—3940米處。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功效,主治,

形態特徵

莖高60—90厘米,直立,具分枝,幾圓柱形,具葉,被白絨毛。葉卵形,長8.3—25毫米,先端銳尖或鈍,具圓齒,兩面被鱗枇狀的絨毛;葉柄長0-7.4毫米。輪傘花序少花,遠離,組成間斷的頂生穗狀花序,下部的具短梗;苞片披針形。花萼長8.3毫米,被綿毛,後齒比萼簡短許多,三角形,前齒鑽形,短。花冠為萼長之3倍,冠筒彎,漏斗形,唇片短。小堅果線狀長圓形,長1.5毫米。

分布範圍

產西藏西部(贊斯卡及拉達克);生於海拔3640—3940米處。

主要價值

功效

荊芥——桑一又荊芥原名“假蘇”,土名“姜芥”,是唇形科植物,入藥用其乾燥莖葉和花穗。鮮嫩芽小兒鎮靜最佳,荊芥葉黃綠色,莖方形微帶紫色,橫切面黃白色,穗子稍黑紫黃綠色。味平,性溫,無毒,清香氣濃。荊芥為發汗,解熱藥,是中華常用草藥之一。能鎮痰、怯風、涼血。治流行感冒,頭疼寒熱發汗,嘔吐。
解表散風,透疹。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後血暈。1.外感表證。本品辛散氣香,長於發表散風,且微溫不烈,藥性緩和,為發散風寒藥中藥性最為平和。對於外感表證,無論風寒、風熱或寒熱不明顯者,均可廣泛使用。2.麻疹不透、風疹瘙癢。3.瘡瘍初起兼有表證。4.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種出血證。

主治

解表散風,透疹,消瘡,止血。用於感冒,麻疹透發不暢,便血、崩漏、鼻衄。發表,祛風,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後血暈;癰腫,瘡疥,瘰癧。荊芥穗效用相同,惟發散之力較強。  ①《本經》:"主寒熱,鼠瘺,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②《藥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歪邪,遍身頑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又搗末和醋封毒腫。"  ③孟詵:"產後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  ④《食療本草》:"助脾胃。"  ⑤《食性本草》:"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痛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  ⑥《日華子本草》:"利五臟,消食下氣,醒酒。作菜生熱食並煎茶,治頭風並汗出;豉汁煎治暴傷寒。"  ⑦《本草圖經》:"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  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並敷毒瘡。治吐血。""荊芥穗,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熱痛,消腫,除諸毒,發散瘡癰。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  ⑨《綱目》:"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及生瘡,陰頹,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