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棕啄木鳥

白眉棕啄木鳥

白眉棕啄木鳥(學名:Sasia ochracea)小型鳥類,體長8~9厘米。額金黃色,眉紋白色,在暗色頭部甚為醒目。上體為棕色和橄欖綠色混雜狀,下體全為暗棕色。尾較短、黑色。嘴也為黑色。腳橙黃色或黃色。野外特徵甚明顯,不難識別。中國還未發現與之相似的種類。

棲於闊葉林次生林,尤其是竹林的中下層。在樹幹樹枝上覓食時常發出輕微叩擊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眉棕啄木鳥
  • 別稱:棕啄木鳥
  • 二名法:Sasia ochrace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鴷形目
  • 啄木鳥科
  • :白眉棕啄木鳥屬
  • :白眉棕啄木鳥
  • 亞種:3亞種
  • 命名人及年代:Hodgson,1836
  • 英文名:White-browed Piculet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地理分布,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雄鳥額金黃色,前頭棕栗色,頭頂和枕橄欖綠色而沾棕褐色。眉紋白色,寬而短,從眼上到耳羽。眼先暗灰色,臉部剛毛黑色。頭側後頸至上背棕栗色,背、肩和兩翅表面橄欖綠色。背、肩微沾棕色,腰純棕色。尾上覆羽和尾黑色,翅上覆羽橄欖綠色,翼緣棕白色。初級飛羽褐色,外緣綴有白色,次級飛羽亦為褐色,羽緣橄欖黃色,內側次級飛羽棕橄欖色。下體從頦至尾下覆羽全為深棕色,有時頦部較淡。
雌鳥與雄鳥相似,但額和前頭不為金黃色而為棕色。
虹膜紅色,眼周裸露部分暗紅色。嘴淡黑色,先端較淡。跗蹠與趾紅色,爪肉色。
大小量度: 體重♂11g,♀12g;體長♂80.5mm,♀90mm;嘴峰♂13mm,♀12mm;翅♂52mm,♀54mm;尾21mm;跗蹠11~13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闊葉林、竹林、林緣疏林、灌叢及河灘蘆葦叢中。

生活習性

常單個活動。多棲於小樹和灌木上,也能沿樹幹攀爬覓食,有時也到地上覓食。
遷徙:留鳥
食性:以螞蟻和各種昆蟲為食,也吃蠕蟲等其他小型動物。
發聲:單一的尖叫聲“tsit”重複數次;告警時發出快速而連續的kih~kih~kih~kih~kih叫聲。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3~4枚,卵白色,橢圓形,大小為14~17mm×12~13mm。雌雄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亞種分化

白眉棕啄木鳥(3亞種)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01
Sasia ochracea ochracea
Hodgson,1836
02
Sasia ochracea kinneari
Stresemann,1929
03
Sasia ochracea reichenowi
Hesse,1911
註:表格信息來源參考。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但在原產地屬稀有或常見物種。中國種群數量極為稀少。

地理分布

原生種分布:孟加拉、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寮國、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白眉棕啄木鳥地理分布白眉棕啄木鳥地理分布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雲南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貴州榕江、新華和廣西瑤山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該物種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註:第289項 白眉棕啄木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