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枇杷

白玉枇杷

白玉枇杷原產於江蘇吳縣(今蘇州市吳中區,下同)洞庭東山白沙村,20世紀初,由該村農民湯永順從實生早黃白沙選出50年代末,南京中山植物園在東山調查時誤稱“早黃”,而後60年代初為江蘇農科院園藝系選出優良單株,代號“635”。70年代後期,吳縣果樹研究所對此多年觀察研究,認為該品種與早黃白沙在果實形狀、大小,果肉厚度,種子數量、大小、形狀和色澤,花瓣形狀,葉子形狀及抗旱性等方面的性狀均有不同。根據栽培面積,產量和品種特性,定名為白玉枇杷。

基本介紹

分布範圍,形態特徵,果實特徵,果樹特徵,花朵特徵,生長環境,主要價值,

分布範圍

經省、市、縣級各部門鑑定,以及1983年在東山召開的全國枇杷協作會上確定為可在本省發展的優良品種。現在已經在蘇州東山西山島推廣發展。近年來,西山島上白玉枇杷種植髮展迅速。

形態特徵

果實特徵

蘇州東山白玉枇杷果實大,橢圓形或高扁圓形,白玉枇杷果實重33g,大者可達36g。白玉枇杷果頂平凹;基部鈍圓;萼片寬短,平展;萼筒大;白玉枇杷果面淡橙黃色,絨毛多,絨毛呈灰白色,周絨毛長而密聚,深灰色。白玉枇杷果面斑點呈圓形;果梗附近較多;白玉枇杷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果肉潔白,果肉平均厚度0.85cm,肉質細膩易溶,汁多,風味清甜,品質佳,可溶性固形物12%—14.6%,可食部分70.55%,果皮薄韌易剝離。白玉枇杷種子長圓形,淺赭黃色,每個白玉枇杷果實含種子2—3粒,單粒種子重1.32g,種皮光滑,斑點小,白色,分布於種臍周圍,基套小,綠色。

果樹特徵

白玉枇杷果樹樹勢強健,生長旺盛,枝條粗長,易抽生長夏梢,樹冠呈高圓頭形,樹姿較直立,13年生樹高6.4m,樹幹高42cm,樹幹周長76cm,株產46—68kg。白玉枇杷樹主枝較直立,大枝褐黃色,稍粗糙,1—2年生枝棕紅色,頂端絨毛密聚,陽面深灰色,背面灰黑色。葉子長而大,斜生而略下垂,披針形或長圓形,葉身寬長,平均長寬為32.7cm×9.3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鋸齒粗,先端尖,上中部鋸齒明顯,基部鋸齒細小,近全緣。白玉枇杷葉子質地軟,中等厚度,葉子正面深綠色,背面絨毛短密,灰黃色,葉柄長1.3cm,粗0.55cm,絨毛密,灰黑色。

花朵特徵

白玉枇杷花穗呈三角形,著生緊密,大小平均為9.42cm×8.53cm,支軸數7—12支,主軸粗直,先端稍彎曲,支軸斜生,花瓣白色,橢圓形,先端凹口淺。

生長環境

白玉枇杷初花期10月底至11月上旬,盛花期11月中下旬,終花期1月上旬,果實成熟期5月底至6月初。

主要價值

白玉枇杷是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東山今年發展的白沙系新品種,具有樹勢強盛,早熟,豐產,大小年不顯著。
果實大,形狀整齊美觀,風味極佳,成熟期抗旱性強等優點,但過熟後風味變淡,宜適時採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