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獸幡,漢語詞語,拼音是bái shòu fān,意思是用作傳布朝廷政令或軍令的符信;見"白虎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獸幡
- 釋義:用作傳布朝廷政令或軍令的符信
- 出處:《古今注·輿服》
- 注音:ㄅㄞˊ ㄕㄡˋ ㄈㄢ
- 拼音:bái shòu fān
解釋,出處,
解釋
有白虎圖像的旗。古代用作傳布朝廷政令或軍令的符信。 見"白虎幡"。
出處
晉·崔豹《古今注·輿服》:“魏朝有青龍幡、朱雀幡、玄武幡、白虎幡、黃龍幡五,而以招四方……今晉朝唯用白虎幡。”
《宋書·百官志》:“殿中將軍……朝會宴饗,則將軍戎服,直侍左右,夜開城諸門則執白虎幡監之。”
《南史·蕭穎胄傳》:“初,山陽出南州,謂人曰:‘朝廷以白虎幡追我,亦不復還矣。’”唐避太祖李虎諱,改為“白武幡”或“白獸幡”。
《晉書·職官志》:“久之,武帝每出入,勰持白獸幡在乘輿左右,鹵簿陳列齊肅。”
《北史·封敕文傳》:“敕文謀於眾曰:‘困獸猶鬭,而況於人。’乃以白武幡宣告賊眾,若能歸降,原其生命。應時降者六百餘人。”
《隋書·禮儀志三》:“受降使者一人,給二馬軺車一乘,白獸幡及節各一。”